中国共产党新闻

大众日报评论员:把民间力量用好

卢伟
2013年04月24日16:35   来源:大众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黄金72小时已过,地震救援仍在紧张地进行。

这几日,除了救人之外,灾区道路的拥堵成为让全国人民揪心的一个问题,各种民间车辆的大量涌入,使得一些路段出现了严重堵塞,延误了专业救灾车辆的行进。受此影响,与以往几次抗震救灾不同,社会对民间救援力量出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别添堵,别添乱”的呼声不小。面对抗震救灾的这一新情况,如何保护民间的热情,疏导民间的爱心,把民间力量用好,值得我们思考。

应当承认,在大灾大难面前,民间的救援力量不可或缺。这种民间力量既表现为震中灾区的自救与互救,也表现为后方各种形式的捐助与支援。汶川与玉树的经验表明,来自民间的救援力量绝不是可有可无,灾区的救援与重建、各种救援物资的捐助与发放,受灾人群的安抚与疏导等等,各种慈善团体、社会组织与个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拿此次芦山地震救援来说,一些专业性民间救援力量有效救助了未进入主流视线的零星区域,众多互联网公司成立的寻人平台,快递公司对救灾物资实施的免费运送,都是民间力量发挥作用的有力证明。面对天灾,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同施救,民间与官方紧密配合,有效互动,是现代社会的应有之态。

当然,要把民间力量用好,有一个大前提,就是科学的协调与指挥。鼓励民间的善举,绝不意味着可以不要秩序、一哄而上。在灾区交通已经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后备箱里装上两箱方便面就向震中进发,没有任何专业知识也要翻山越岭去救人,只能是给灾区添堵添乱。抗震救灾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精细化的分工与统一的协调调度缺一不可。要做到帮忙而不是添乱,需要引导和规范,需要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把民间力量纳入到抗震救灾的大系统当中,使得民间力量成为官方救援的有益补充,而不是官方和民间各行其是,各自为战。

民间力量宜疏不宜堵。做到疏导得当,关键是要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统筹安排。面对灾区的拥堵,震区施行了一系列交通管制,对车辆上下午分时安排,单向进出,在震区之外建立了民间救援物资统一接收点,这些都是有效的应对之举。在时间上来说,地震救援是持久战,最初几天救人是第一要务,媒体集中报道,自然会引发举国关注、各方驰援,但在这之后,灾区重建,灾民安置,弥合心理创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无数的社会组织与个人在聚光灯之外一点一滴地奉献爱心,这个过程中民间力量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如何把这几天里空前高涨的热血与激情,化为以后日子里对灾区爱心的涓涓细流,需要主导救灾的政府一方做出进一步详尽扎实的安排。

(责编:吴斌、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