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到芦山,面对一次次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正一步步走向成熟。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各方的救援行动及时、有序、科学、高效。从黄金72小时的救人,到灾区群众生活安置,以及灾后重建等等,诸多任务一个接着一个。科学统筹、有序安排、合理调度,相信经历芦山这场地震之后,我们的防灾救灾网会织就得更为强大,我们也会更多一些应对自然灾害的坚强和淡定。
4月20日8时02分,突如其来一场7.0级强烈地震打破了周末的宁静——在汶川大地震发生5年后,在距汶川仅85公里的地方,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的地震再次揪住了全国人民的心。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发布,截至4月21日15时,地震共造成186人死亡,21人失踪,11393人受伤,其中968人重伤。
地震发生后,国家主席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抓紧了解灾情,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科学施救,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同时要加强地震监测,切实防范次生灾害。要妥善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地震发生5小时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飞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各方救援力量和资源第一时间向灾区集结。中国地震局启动地震应急Ⅰ级响应;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等紧急启动应急响应,民政部连同八个部门的工作组赶赴灾区;周边省区市迅速组织救援队伍赶赴灾区救援;解放军、武警部队投入万余人,动用直升机,搜救、转移群众,抢通维护道路……以灾情为命令,队伍在集结,救援争分夺秒。
从汶川到芦山,面对一次次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正一步步走向成熟。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各方的救援行动及时、有序、科学、高效。
社会各方主动、迅速行动,一张巨大的救援网络迅速张开。新闻媒体第一时间派出采访队伍,一些电视频道当天进入地震专题报道时间,电视上、微博上,寻亲信息和灾区稀缺物资清单在迅速转发;相关高速公路沿线收费站全部取消收费;运营商为灾区号码提供短信和语音免费服务,应急通信车赶赴灾区;有快递公司宣布免费邮寄赈灾物品;有金融机构派出了流动服务车;大批志愿者赶往灾区……来自方方面面的正能量,激发着更多人对这场救援行动的信心与热情。同时,灾区百姓也在奋力自救。逃生后的店主一家将小店里的矿泉水、方便面等全部发给避难乡亲……灾难当前,人性的光辉让人动容。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余震不断的危险状态下。
正是主体救援行动的有条不紊,也让我们有可能顾及值得改进的细微之处。如相关提醒迅速通过媒体发布,“请尽量使用网络或短信报平安,不要拨打四川电话,把资源留给救援”,“请民用车辆勿前往成雅高速,把生命通道留给最需要的人”。一些已经到灾区的志愿者也自觉地注意不堵路,不给救援添麻烦。
新的救援平台搭建也给了救援行动更多的帮助与启示。震后53秒,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出了四川雅安芦山发生地震的第一条微博。随后的数小时内,以最新灾情、安全提示、求助呼吁等为主要内容的地震微博在网络空间急剧增长,“微力量”汇集抗灾救援大能量,搭建起新的救援生命线。
应对灾难,媒体也在一步步走向成熟。“不矫情,不煽情,不表演,不消费,不呻吟嘶吼,不激动蹿跳,不急树典型,不急于赞美”,网友的建议与媒体的自律正在汇成一种理性的力量。
在灾区、在全国各地、在网络内外,正能量不断集结。从黄金72小时的救人,到灾区群众生活安置,以及灾后重建等等,诸多任务一个接着一个。科学统筹、有序安排、合理调度,相信经历芦山这场地震之后,我们的防灾救灾网会织就得更为强大,我们也会更多一些应对自然灾害的坚强和淡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