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经济日报:“吃饭是为了活着……”

汝 铁
2013年04月20日13:20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公共政策要从根本上减少社会风险累积,防止危及改革自身,最终还是得回归那句朴素的老话——“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真理往往是朴素的,比如在金钱和生命之间进行选择,人们自然会选择生命而不是金钱。毕竟金钱只是人们生活的手段而非目的,就如同古希腊哲学家曾说过的“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但是,当我们进入复杂的公共领域时,最朴素的道理也往往容易模糊,以至于造成很多政策的社会风险积聚,成为目前许多热点问题的根源。

上世纪80年代,深圳蛇口工业区主任袁庚境外考察回来,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其实这一口号的原话后面还有两句,就是“顾客就是上帝,安全就是法律”。现在看来,顾客是否是上帝,屡屡发生的“炫耀消费”、“地铁进食”、“闯停机坪”等事情,说明“顾客就是上帝”一说有些极端。但安全列入法律,却正反映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位于“吃饭”之上的更高层次的安全需求。

当时进行改革开放的探索前无古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也只有发展经济的目标是明确无疑的,所以,“效率第一,兼顾公平”也就成为各项改革和发展措施的宗旨。加上政绩考核的压力,地方领导大多有尽快展现政绩的诉求,操作中必然会“矫枉必须过正”,更加极力强调其效率的一面。

目前成为热点的分配、住房、医保等几大社会问题,都有着上述指导思想的时代根源。比如,在住房政策上,当时中央的住房制度改革目标是“商品化”、“社会化”并重,并严格将住宅的经济功能限定在“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后续各地房改方案中,更强调住房的商品化一面,并决心“把住宅与房地产业培育为支柱产业”。从1998年正式全面房改开始,住房价格直线上升,拆迁纠纷频发,成为高居中国群体性事件首位的类型。在分配政策上,为发挥市场“无形的手”的激励作用,曾经“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期达到“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大家共同致富”。这种设计初衷是正确的,但中间缺乏自动实现机制,政府“有形的手”作用也未能及时跟进,以至于新世纪的基尼系数一直在0.47至0.49间徘徊,甚至有学者认为达到了0.61。这造成社会上弱势群体仇富心态日渐严重,富裕阶层社会安全感丧失,移民、资金转移增加,中等收入及工薪阶层税收负担加重。再比如,在医疗政策上,1985年开始的医改目标是“放权、让利、搞活”,直至2000年开始的医院产权改革,提出医药分家的改革方向。但在一些地方实际操作中,开始出售基层医疗机构,公立医院民营化。累积至今,医疗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逐年减少,医药费用扶摇直上,医患纠纷居高不下。

各项改革设计初衷都是相对目标正确、考虑全面,也一定是以“吃饭是为了活着”为政策之本;但一到操作阶段都是经济主导,忽略社会管理,变成“活着是为了吃饭”。所以,最近网友和发改委领导关于文件中是否说过“房地产业是支柱产业”沸沸扬扬的争论,实际上是“关公战秦琼”,说的是不同阶段的两回事。

好在从2012年起,中国经济增长目标首次调整到7.5%,一些经济专家依据经济理论计算出的GDP增速低于8%,就如何如何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2013年年初,两会产生的新一届中央政府将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坚定地维持在7.5%,腾出时间和空间去处理社会问题,中央也提出重大决策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但公共政策要从根本上减少社会风险累积,防止危及改革自身,最终还是得回归那句朴素的老话——“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