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甘肃日报:能不能“不求人”

2013年04月17日18:58   来源:甘肃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民间有句俗话,“万事不求人”。意思是说,做事只靠自己的努力,不依赖别人。这话听着轻松,可真要放诸实践,恐怕举步维艰。《人民日报》最近有一篇评论,《“求人之风”为何愈演愈烈》,文章直指当下泛滥的“人情风”“关系网”,看似老生常谈,却让人如梦初醒:是啊,哪能不求人?

上学找个好学校,要求人;看病找个好医生,要求人;就业找个好工作,要求人。布衣百姓大致如此,商贾官员亦不例外。跑项目、批手续,得求人;办事情、谋升迁,得求人。即便一项常规程序,想节约时间,避免节外生枝,也还得求人。于是乎,你求我、我求他,求人者求人、被求者也求人,相互交织,概莫能外。虽然颇感烦累,可置身其间,总能获得多多少少的“方便”。久而久之,习以为常,“求人”便成了行走社会的“通行证”。

这般图景,想来大家都不陌生。有人把此类现象,归之为“传统文化”的影响。的确,“礼尚往来”的习俗,让中国社会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但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交往默契,却也在“人情”基础上,衍生出“拉关系、走后门”的不良风气,且历朝历代,绵延不绝。时至今日,“求人”之风更变本加厉,为祸尤烈,令人警惕。

过去,求人办事,得“掂量”情分的深浅。如今,办多少事、办多大事,则“权衡”利益的多少。不论是不是“熟人”,只要攀得上“关系”,能付出等价的“好处”,似乎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所以,官场“权力出租”屡见不鲜,商场“金钱攻势”无往不利,就连娱乐圈也不时曝出“潜规则”。于是,为了托到关系、疏通关系、维持关系,请客送礼成了家常便饭,行贿受贿司空见惯。哪怕付出大量的财物,甚至出卖人格的尊严,也有人在所不惜。

以“钱”求人、以“权”求人、以“色”求人……掀开“人情”的面纱,“求人”的背后,充斥着赤裸裸的交易。这种病态的社会现象,犹如一张大网,笼罩人际交往,侵蚀各个角落。伴随“求人”之风,无孔不入的“钻营”,滋生盘根错节的“关系”,长袖善舞的“权力”,藏匿形形色色的“腐败”。它损害了政府形象,扭曲了合理竞争,严重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而且,“特权”横行,“后门”泛滥,更助长了社会的投机心理,污染了纯净的社会空气。长此以往,难免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那么,能不能“不求人”?简单的疑问,却蕴含着复杂的社会课题。归根结底,求人者、被求者,都是钻法律的空子、规章的漏洞。根治“求人”之风,关键在于维护“原则”,控制“权力”,实现从“靠关系”到“靠制度”、从“人情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转变。对政府而言,只有建立高效的监督机制,严格设计办事程序,才能防止权力的暗箱操作;对市场而言,只有营造有序的竞争环境,坚守公平与公正,才能清除灰色的隐形交易;对个人而言,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自觉抵制投机心理,才能摒弃“不走寻常路”的“求人”思想。

良好的社会秩序,绝不是“求”来的,必须携手共创。各安其位、各负其责,让权力受到约束,使权利获得保障,“求人”之风,自然销声匿迹。

(责编:吴斌、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