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机构是一个综合性机构,它涵盖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是一面镜子,因此外事部门必须是人才济济、效率很高、代表国家形象的部门。一个国家的外事干部素质关乎该国外交方针、路线和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关乎国家形象,关乎对外工作的成败。
世界各国无不重视外交人才的遴选和培养,普遍的做法就是把选拔后的人员送往国内和国外的专门院校或机构培训,一般为时1—2年,有的长达3年,经考核合格后才派往国外常驻。被选中的人员都是相关行业中的佼佼者——专业基础扎实,又好学,还有一定外语基础,同时形象素质也不错。在培训的时候主要是学习外语、外交政策、外交实践、国别知识等等。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的是,针对具体国家的产业、资源、地理区位不同,选派或金融、经济、农业,或能源、矿业、水利,或生态环保、军工、旅游等方面专业外交官。如美国驻苏联和俄罗斯使馆,除一般常设的参赞外,还有能源参赞、军工技术参赞、民族事务参赞等,极有针对性。俄罗斯派驻香港总领馆的外交官中就有金融证券、期货、运输、情报、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他们进入外交部门之前,都在其他专业部门供职,被选中考核后进入俄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外贸研究院再培训2—3年,然后派往相关国家。欧洲各国驻外使领馆的外交官的结构也基本如此。
相比之下,我国的外交官绝大多数来自外交部下属院校或与外交部相关的院校毕业生,绝大多数都是学习外语专业的,最终我国派驻各国的外交人员几乎清一色是学外语出身的,同所在国的国情结合的专业人才极少或几乎没有。这样一来,我方的情报搜集分析以及同所在国的合作和业务交流就显得乏力。另外,在我国外事部门中“近亲繁殖”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种客观上的“排他性”也影响到我国外交人才的精选和外交人员的素质。今后应根据专业和语言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然后进行严格培训,经过考核测试合格后才能上岗。由于我国的对外事务发展很快,外事人才严重不足,目前只好从各省市区抽调一部分来充实。从实际情况看,在外派前的培训和考核还很不够。当前和今后,我们应特别关注派往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外事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这是因为我们同这些国家具有“共生关系”的特点,加上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变动很快,且中生代的接班人是在西方接受的教育,习惯于西方的生活方式,对他们前辈所奉行的同中国友好的政策比较陌生,同这批中生代领导人打交道很不容易,但又不可或缺。
对此,我们理应选派得力外交干部开展工作。然而由于人手不够,加上认识上的不足,目前派驻到这些国家的外交官相当一部分是从地方上借调(尤其是经商参赞处),且又仓促上阵,培训不足,质量保证方面不尽如人意是意料之中的。外交部、商务部本应针对这一情况作出相应调整:越是艰苦的地方,越应有本部得力干部带头去应对,而不是让缺失经验、工作能力较弱的地方借调干部去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