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切莫让“作风病”反弹

本报评论员
2013年04月13日09:33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在为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改进作风八项规定,切实转作风呈现出良好态势而感到欣慰的同时,在个别地方一些不良现象有所反弹值得关注。这些不好的苗头都在提醒我们,“作风病”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必须谨防“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为转作风制定措施、付诸行动并不难,难的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各地积极行动,切实转变作风,出现了不少新举措、新风尚。转作风开好头,是民之所愿;好作风持之以恒,更是民之所盼。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能不能打消干部群众对改作风的疑问,能不能使各级干部的作风有一个深刻转变,关键就看有没有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果不能坚持下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虎头蛇尾,不但不能取得实效,最终也会失信于民。

转作风不搞“一阵风”,首先要认识到位。作风问题不是小事,改进作风是政治要求,不能不以为然,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行动自觉。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常修为政之德,涵养宗旨意识和党性意识,把改作风内化为精神追求和工作习惯,才能焕发内在动力。

作风建设常态化,离不开制度护航,必须动真碰硬,从根子上防止半途而废、无果而终。大吃大喝屡禁不绝,就是因为一些人认为办公桌上解决不了的事,酒桌上才能解决。可见,只有不断深化干部人事、行政审批、财政预算等制度改革,让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让明规则战胜潜规则,才能固化改作风的既有成果,从根源上消除不断翻新的花样。

此外,监督检查更要跟上。干部作风好不好,交给群众考一考;机关作风行不行,要让基层评一评。要通过政绩考核树立作风导向,干部选拔确立作风标准,行政问责注重作风红线,形成改作风的激励机制,做到赏罚分明。如此,才能构建起长效机制,以改进作风的成果取信于民,以作风建设的实效凝聚群众。

(责编:王新玲、孙琳)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