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央视网:清明祭扫 像敬畏祖先一样实践文明

冯超
2013年04月07日09:21   来源:央视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清明时节,通过祭扫表达对亲人的哀思,是我们可贵的传统民族文化品质。对文明祭扫的提倡,近年来也成为节日文化的重要元素。这一“另类元素”充斥报端,是文明社会的无奈和尴尬。

  酒水洒一地,草坪成香炉,祭扫过后垃圾随意丢弃......不文明祭扫不仅破坏了环境,也容易造成火灾等事故。近日南京一墓地由于焚烧纸钱酿成火灾,但依然出现一边消防人员救火,另一边市民熟视无睹继续燃放鞭炮的境况,管理方甚至欲打出“跪求扫墓市民别放鞭炮”的横幅。不过可以想见,仅靠口号,效果恐怕不会太明显。

  针对文明祭扫,目前已有多种文明祭祀方式悄然兴起,“家庭追思会”、“网上祭奠”、“鲜花祭扫”等现代“祭扫”方式几乎每年都被媒体拿出来呼吁。现实却是,舆论对上述祭扫方式评价很高,但真正做的时候,社会认可度并不高。祭扫往往被作为家庭或家族行为,要突破传统显然并不容易。

  有观点认为,清明祭扫传递的是活着的人的观念、心态和情绪,是折射社会价值取向的一面镜子。此话不无道理,推而广之,社会有多文明,祭扫就会有多文明。事实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文明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殡葬方式和人们对待传统的观念早已面临现实的挑战,这意味着祭拜方式也有改变的土壤。但是,为何文明祭扫依然还是个难题?

  对于转型社会来说,文明社会的建立不是喊喊口号就可以完成的,就如同餐桌浪费问题,若不建好法律和制度的笼子,不把“三公消费”的权力关进笼子里,就要在全社会范围内遏制这种不文明现象,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社会文明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需要共识的有序凝聚。

  现在的问题是,每到清明时节,不少地方的有关部门简单通过一纸“倡议书”呼吁市民要文明祭扫,立出各种禁止,这种做法是简单地将“文明祭祀”与“传统祭祀”相对立,忽视了“文明祭祀”与“传统祭祀”两者之间应当有一定过渡。有些地方,明知不可能做到禁止市民焚烧,又不愿意提供或不提供足够香炉等设施降低火灾隐患,将责任完全推给市民,忽视人们的感受,无助于降低祭扫的环境问题、安全隐患等当务之急。社会文明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器物基础,这个基础可能包括设施,也包括切实有效的规则制度。

  文明祭扫,做到像敬畏祖先一样尊重文明,既需要每个人的身体力行,也需要在各种选项中让选择文明祭扫更加容易,逐步让文明祭扫成为唯一选项。

(责编:方蕊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