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说,“幽默”既非国产,中国人也不是长于“幽默”的人民。然而现实告诉我们,鲁迅先生很可能是正话反说。就拿公款吃喝来说,尽管中央厉行节约抓得很紧,但一些人变通的手法也不断翻新。媒体曝光,某些地方、部门将铺张宴请转入地下,转战私密会所,农家院内竟能洗桑拿;在广州,有国企管理层把茅台酒装进矿泉水瓶……
怪象不时出现,足以说明公款吃喝的“顽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高明”。相形之下,3月底媒体报道的一则消息,就有些不对味儿:中央禁酒令致消费低迷,全年消费增速可能放缓,导致经济增速出现下降,发改委表示压力山大。这种担忧,不知是对公款吃喝的现实视而不见,还是在虚张声势放“烟幕弹”,是一种幽默也未可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它更多的是一种矫情。很显然,不管发改委承认与否,无论此前媒体报道的酒店公务宴退订潮,还是现在宴请转战地下,公款吃喝这张“嘴”还没有闭上。
治理嘴上腐败,要说毫无作为也着实冤枉。事实上,从中央到地方,禁令很多,规定也越来越细,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为什么禁令出台,总会碰到“下有对策”?原因在于,有人天真地认为制定政策的“上面”、跟研究对策的“下面”都是一家人,所以今天抓紧、明天放松,不必太放在心上;更有人认为,整治嘴上腐败如同“买彩票”:个别人被抓,只怪自己倒霉,因此只要懂得避风、善于伪装,就不会撞到枪口上。
治公款吃喝真有那么难?不妨试试几个药方:一者,把钱袋子扎紧,严格预算约束,强化财务管理,结合部门预算将消费支出具体到项目和人。应该看到,现有的财务管理存在预算不透明、支出标准模糊、执行弹性空间大等漏洞,为公款大吃大喝提供了便利。二者,将公务接待暴晒,把各级各部门公务接待的详细支出情况向全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三者,将惩罚力度加大,对公款大吃大喝之人予以重典惩治,提高公款吃喝的风险成本。
药方能否见效,关键是要加强制度约束。从管住权力入手,把权力关进笼子,把收支纳入预算,把每一笔钱置于阳光之下,公款大吃大喝又将何处遁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