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央视网:“屌丝”之争是社会发展之问

冯超
2013年04月03日10:14   来源:央视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近日,有机构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屌丝”用户游戏行为调研报告》,该报告吸引了不少网民和媒体的眼球,有媒体用“雷人”来形容这份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屌丝”人数达5.26亿人,这意味着在13.7亿中国人口中约4成属“屌丝”人群。现实当中,看起来人人在争当“屌丝”,这是“屌丝”的时代?

“屌丝”究竟是什么?按照近来互联网上流传的“2013屌丝新标准”,只要满足“身上现金不超过1000元”、“皮鞋不超过800元”、“只喝白酒和啤酒”等条件就是男“屌丝”,而“从没买过比基尼”、“超半年没换过新发型”等则是女“屌丝”的特征。事实上,类似的“屌丝”标准有多个版本,不可能有极为详细并且被一致认可的评判标准来为“屌丝”下定义。综合认定条件,“穷”、“自卑”、“自嘲”等词汇充斥在“屌丝”的语境中。

上述报告中我国“屌丝”人数达5.26亿,这个数据只能算是一家之言。不过“屌丝”这个词无疑已经从网络语境在向现实生活的语境扩散。从普通网民到“微博大V”,越来越多的人以“屌丝”自居。韩寒说“我是纯正的上海郊区农村'屌丝'”,人气乐团“五月天”说“走下舞台我们就是'屌丝'”。除了凑热闹的明星等名人群体,真正灵活使用“屌丝”这个词的还是普通民众。民众往往是利用“屌丝”一词主动贬低自己,以达到“自我设障”的目的。所以“屌丝”多用在自称上,而与“屌丝”对应的“高富帅”则几乎都是被用来称别人。实际上使用“屌丝”以自嘲的人群并不需要一个确切的标准。

当然,对人人争相以“屌丝”自居也有批判声音。有人炮轰自称“屌丝”者是“脑残”、“自贱”,有语言学家说该词难登大雅之堂,决不应进入词典“流传后人”。但网民和媒体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如此批判并无道理,因为这些人不懂“屌丝”的真正含义。事实的确如此,真正了解“屌丝”的网民往往极易认同“屌丝”文化,并且自觉站队。“屌丝”的诞生源自网民自我宣泄以求得群体共鸣的需要。自称“屌丝”方便了人们用调侃、自嘲的语气来表达对现实的看法。“屌丝”与“草根”、“房奴”、“蚁族”等还算儒雅的称谓其实异曲同工,但显见的是,正是由于“屌丝”更难下定义,才让其有了更广泛的适用性。

该报告具体分析称,80后、在大城市工作、月收入6001-8000元的受访者对自己的“屌丝”身份认同度最高。与之前“草根”群体的特征不同,这些并非最底层的网民群体更“愿意”当“屌丝”,熟练掌握网络的年轻人最容易将能体现其生活际遇的新词语为己所用,而这些群体显然并不是“脑残”、“自贱”。

事实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类似“草根”、“房奴”和“屌丝”的身份标签,是很正常的社会现象。人们热衷于给自己贴标签,是排解发展中出现的社会身份困惑的需要。外国也有类似的身份标签。美国文化中,Loser(失败者)是一个较严重的词,常指在工作和生活中缺乏能力的“输家”;日本则有总待在家、迷恋网络和游戏的“宅男”和不思上进、缺乏热情和活力的“干物女”。

对中国的“屌丝”症候群而言,房价和职场竞争带来的巨大生存压力,以及“富二代”、“官二代”带来的心理冲击,是塑造自嘲心态的最主要原动因。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轻易看到“屌丝”们害怕的、担心的、期待的,而让“屌丝”如何“逆袭”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对社会发展之问。所以评判人人争相以“屌丝”自居这种现象,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屌丝”们的这种自嘲正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社会应激心理。人人以“屌丝”自居未必那么无可救药,也不必担忧这是社会价值观的等而下之。(来源:央视网)

(责编:方蕊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