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现的城市下水道“吃人”之殇,终以凛冽的代价推进了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的建设。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并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毋庸置疑,这是对近年频发的城市内涝伤人殒命悲剧的首次全国性政策回应。
今年3月,长沙大雨,21岁的大四学生杨丽君坠入井盖被冲开的下水道,正值绽放的生命戛然凋零。这血淋淋的事件不是孤例:2010年5月4日的广州、2011年6月23日的北京、2012年3月16日的大连、2013年3月12日的广西,类似的悲剧一再上演。不同的生命却以相同的方式告别人间——走在大街上,莫名其妙地消失在阴森森的“食人洞”里,或是蒸汽沸腾的热力井中……
这一政策出台后,大城市的“井盖病”是否会被“治愈”无疑将成为每一个城市市民所关注的话题。
如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井盖则是城市的一张名片。作为城市排水系统与民众最直观接触的部分,井盖管理实际上折射着一座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井盖是城市排水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想让城市中的每一口窨井都能“井井有条”、井井有盖,就需要从整体上协调解决城市排水系统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据报道,小小的井盖背后牵涉多个行政部门,例如甘肃省兰州市的井盖,从“诞生”起就分属自来水、通讯、燃气、电力公司和市政部门等15个单位管理。正是因为井盖的多头管理,导致井盖丢失、损坏后致人受伤、车辆受损、道路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如今的城市管理日益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诸如井盖治理之类的问题已不是某一个职能部门所能够完全解决的。
面对这一问题,各个城市管理部门的解决方式也不一。除了兰州、东莞等少数城市以文件明确规定井盖巡查制度外,为数众多的城市并没有规定对于井盖的巡视频率。出台巡视规定的城市,一旦发生井盖遗失的情况,需要树立安全标示,通知井盖所属的产权单位进行修补维护,未确定维护单位的由建设单位负责修补维护。太原市曾为寻找一个遗失的井盖所属产权单位,耗时达四个多月,由此也可以推断出修补遗失的井盖的冗长耗时。也难怪网友自发组织的“随手拍无盖井”活动趋之者众。
当然,硬件上进行修补只是一个方面,让井盖在暴雨大水面前稳如磐石,更要建立统一的管护机制和问责机制,以弥补各种细节上的漏洞和欠缺:增强井盖、下水道等设施的抗风险能力是基础,对所有井盖进行拉网式排查是当务之急,建立长期的井盖巡查机制才是长远之计。此外,也有很多专家建议设计带卡口的井盖,或是在井盖下面再增设一层能开合的具有防腐蚀功能的防护网等。
其实井盖以及城市地下管网的管理,也应像“大部门体制”改革一样,将一个问题的解决放在一个部门的管辖之下,方能出了问题有人负责,避免推诿扯皮。须知井盖问题的扯皮,可能消耗的就是一个花季少女的生命。纵观日本和美国,都有过给伤人井盖责任方开出天价赔单的判例。其中的责任方,包括破坏或挪开井盖的人,也包括井盖的管理方。
因此,要求各级政府绘制建设和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的工作时间表、将小小的井盖作为排水系统的符号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实际上是从规划上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制度设计。如何让城市的千万口井不再成为悲剧的载体,让排水系统不再年年防涝年年涝,正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很多民众最具体而微的中国梦,也是能真正体现各级政府作为的政绩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