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今年头2个月全国消费增速突然放缓。由于“八项规定”等政策的出台引发高档消费狂降,限额以上企业餐饮收入甚至下降了3.3%。有专家表示,“高档餐饮消费负增长,说明公款吃喝下来了,影响了整体消费”。为此,国家发改委相关分析表示了担忧,“当前经济运行中突出的问题首先是市场需求不足”。(3月27日《南京日报》)
须知,即使仅从经济角度看,以政府公款埋单的高档奢侈性消费,也从来都不可能是一种能真正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生产性建设性的健康良性消费,而只能是一种败坏社会经济肌体的、损耗性破坏性的病态恶性消费。
就像我们熟悉的烟草消费一样,纵然眼前暂时能起到某种刺激消费作用,而长远来看,最终势必只会产生一种饮鸩止渴式的负面消费效果,不仅会靡费损耗大量宝贵社会资源,也会严重侵蚀消费者身心健康。
比如,奢侈性公款消费盛行,不仅必然会大量挤占政府原本应用于民生的公共支出,抑制真正健康的民生消费,也会扭曲异化正常的消费心态,助长挥霍浪费的奢靡之风。而从整个社会角度看,这种公款奢靡之风的严重危害显然又不只是经济层面的,更是政治层面的。
所以,对于眼下因“高档消费狂降”而导致的消费增速放缓,不仅不必引以为忧,反倒应引以为喜。既为八项规定的显著落实效果感到欣喜;也应为政府自身消费降低而可能产生的反哺民生效果感到欣喜。
长期以来,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为何“消费不足”一直是我们的一大短板,难以根本解决?从政府与居民消费关系角度审视,一方面,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国富民穷”趋势相当明显,政府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包括奢侈消费在内的政府消费能力越来越强,而居民收入比重则相对缩小、消费能力也相对萎缩。另一方面,政府所拥有的巨大收入在二次分配过程中,又没有充分反哺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真正起到解除民生后顾之忧的作用,如养老、医疗、住房等后顾之忧。如日前人民论坛网的一项调查显示,61.2%人认同的最大个人焦虑问题是“看不起病,养不起老”。
这也就是说,之所以会存在消费不足,对于居民来说,既是源自收入水平低下的“没钱消费”,也是源自民生保障不到位的“不敢消费”;而对政府来说,相对应的问题则是,其一,政府收入太多、赋税太多,其二,政府收入支出结构不合理,用于民生的不足、而用于自身消费的太多。因此,如果一定要为消费低迷感到担忧,上述这种政府与居民收入消费关系的失衡,显然才真正最值得担忧。
究竟如何彻底化解这种消费不足的担忧?李克强总理日前所强调的“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无疑才是真正一针见血、直抵要害的根本出路,也即一方面“约法三章”,确保政府开支“只减不增”,另一方面,又确保“民生支出不能减只能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