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深圳特区报:热点新闻不烂尾 不能只靠媒体

张枫逸
2013年03月26日11:12   来源:深圳特区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2月份引起公众关注的一系列社会热点新闻,有什么最新进展?新华社记者近日进行追踪,发现连霍高速义昌大桥爆炸垮塌责任认定结果未出,案件尚在积压;辽宁东港集体丙肝感染事件,感染群众补偿要求尚无结果;上海“问题校服”事件,尚无任何新消息发布……

当前,在一些热点事件中,舆论监督往往呈现“新闻后浪推前浪,前浪忘在沙滩上”的快餐模式。于是,“热回应冷处理”被一些地方认定是应对热点事件的有效“偏方”。先用“积极”回应敷衍民意,然后玩起拖延战术,等到新的热点出现,当事人即可全身而退。

鉴于此,新华社从去年底陆续推出热点新闻再跟踪,每月定期对上个月度的重大事件进行回访。应该说,媒体多杀几个“回马枪”,值得肯定。将公众视线重新拉回那些被遗忘的“旧闻”,推动舆论监督持续发力,有助于打消相关部门侥幸心理和投机幻想,倒逼其将调查处理落到实处。

不过,媒体跟踪报道并不是万能的。一些部门已经练就了“神功”,可以装作看不见、听不到,让二次监督的拳头犹如打在空气上。热点新闻不烂尾,不能只靠媒体的外部监督,必须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调查问责及信息披露机制、确保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能够尽快水落石出,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代。

首先应建立第三方调查。很多热点新闻之所以烂尾,关键在于当事者自己调查自己。这种“既当被告、又当法官”的角色混乱,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调查的指向是“捂盖子”,而非“捅娄子”。出于既得利益的考量,有关部门采取“一拖二慢三糊弄”来掩盖问题实质。只有建立由第三方参与的调查机制,避免一些地方和部门自说自话自查自纠,才能让热点新闻走出烂尾之虞。

回应应该规范化、制度化。每当公众追问,一些部门往往以“还在调查”予以搪塞,但究竟有没有调查、进展到哪一步,人们不得而知;有的地方习惯于避重就轻,对于群众关心的敏感性内容语焉不详。为此,必须规范回应制度,对期限、内容予以明确。还应建立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督察机制,对办事拖拉、借故推诿的单位进行纠察。

问责追究必不可少。问责处理机制失灵,也是热点新闻烂尾的重要因素。有必要强化问责制度的执行力,既拍“苍蝇”也打“老虎”,对涉嫌违法犯罪者司法介入,将问责进行到底。

(责编:常雪梅、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