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阿房宫景区就要被拆除了!对此,有关方面给出的解释是“选址不佳,景区在遗址保护区范围内”、“没有按照规定建造,存在不少违规建筑”。西安沣东新城管委会阿房宫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称:阿房宫景区是阿房宫遗址周边的人造景点,不能代表真正的阿房宫,且土地是租赁附近村子的,没有完整使用权。从保护遗址的角度出发,该“阿房宫”将拆除。(3月23日《华商报》)
一处占地680多亩、投资2亿多元的宏大景观,却在建成短短13年后便迎来了被拆的结局,这听起来颇有些令人费解。既然“选址不佳”,为何该景区当初却被作为“招商重点项目”?而且还是“由省市文物局、规划局负责把关,经过各级文物局报批才动工”?既然早知道阿房宫景区存在违规建筑,那么为何相关职能部门却13年不闻不问?显然,对于阿房宫景区的先建后拆,有关方面给出的说法无法令人信服。
实际上,阿房宫景区建设的初衷并不难理解,无非是在打“文化旅游”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带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进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阿房宫称得上是殊为珍贵的文化资源———“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人笔下的恢弘壮丽尽管早已烟消云散,抑或根本就不曾存在,但却留给后人宏大的想象空间。乍一看,“重现”秦时阿房宫的胜景,既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又能够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这也就无怪乎当地以阿房宫为噱头投巨资修建景区了。
不过,打“文化旅游”牌的初衷固然美好,却不能忽视这样一个前提——— 文化资源的开发要切合实际、尊重规律。“土地是租赁附近村子的,没有完整使用权”、“景区及周边配套设施陈旧落后,景点后方部分区域甚至占用了市政规划路”,这一切都说明,阿房宫景区在建设之初就没有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现实情况。阿房宫景区的拆除,再一次警示我们: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旦违背规律、急功近利,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既难以带来文化效益,又不能取得经济收益,最终只能惨淡收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两千多年前阿房宫的焚毁令人感喟,而今日阿房宫景区的先建后拆同样让人痛惜。一方面,在全社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今天,盲目开发带来的巨大浪费显得尤为刺眼。另一方面,这种打着“发展”旗号、违背规律的“拍脑袋”的做法并不少见,比如耗资巨大的河南汝南“梁祝故里”如今一片荒凉;建成仅9年的海南“千年塔”沦为“短命塔”;投资2.5亿元兴建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建成18年后便被拆除……而“阿房宫”只不过因其盛名而引发了更广泛的关注而已。
违规的“阿房宫”就要被拆了,很好很好;如果和它一同拆除的还有“违规”的思想和做法,则无疑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