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19日首次接受外媒采访时说,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和“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懈怠,不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习主席的从政经历穿越了中国基层,也穿越了中国的国情。“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源自老子《道德经》的话昨天迅速在互联网上流行开来,因为中国最高领导人这样说,与民众的情感形成巨大共鸣。
治理现代中国确是人类政治文明“开天辟地”的事。一系列最艰巨的使命同时摆到中国国家的日程表上。要让13亿人口大国彻底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要完成社会转型,实现大多数社会成员满意的公平正义;此外要创新发展模式,要同西方大国竞争而避免敌对等等,把它们都做好,几乎是“奇迹”。
然而这是中国必须实现的“奇迹”。让我们看一看,它们当中的哪一个可以做得差一些,而不影响中国的未来?这些任务如果拿到中国社会上讨论它们重要性的顺序先后,大概会莫衷一是。
国家主席表达了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的态度,这也是中国最高领导层的态度。人们高度希望这还会转化成中国各级和各地党政官员的态度,这是整个国家围绕“中国梦”高速运转起来的关键。
十八大以来中国最高层改革的决心和雄心都深深打动了社会,今后国家治理的成效首先取决于吏治的改善程度。拥有大批优秀官员在哪个国家都是形成社会成就的重要环节,在中国尤其是这样。我们期待干部制度不断改革,期待它把对中国人民和对中国国家的高度责任感送上每一个核心岗位。
社会也决非被动的环节。人们常说中国改革开放是由政府主导的,这话只对了一半。民众的积极性是中国这个机体拥有活力的肌肉。中国要解决堆成山的问题,必须是全体共赴时艰、高效互动的过程。民间对国家进步所承担的责任,是再勤勉的官方也取代不了的。
一个时期以来,舆论对一些官员的懈怠加强监督火力,揪出了一批贪官,带来强烈的政治触动。执政党目前形成改进工作作风的大动作,是对民意的顺应。
然而民间需要跟着国家大政方针一起行动。中国社会多元化进程在深入,利益博弈逐渐成为社会运行的主线。但这个主线应同解决中国问题的主方向一致,而不应朝着固化老问题、滋生新问题的反方向走。
中国社会已经成为巨大的利益共同体,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进一步厘清这个共同体内部的利益细分。没有细则的公平正义,利益共同体就会失去牢固。但鉴于生成并磨合细则的艰难,对利益共同体的理解和维护又需要有一定的超越性。中国需要把这个复杂关系掰开揉碎,驾驭它而不让它把我们搞乱,这是中国改革平稳前进的生命线。
中国舆论已在形成对官方的批判力和监督力,今后它还应形成民间的自我反思力。中国的改革过程也是“社会”成长的过程,这很珍贵,但也很难做到没有弯路。官方与社会需要相互对齐,而不应是一方对另一方要求的绝对迁就。一个大整体的内部规律应当是这样。
中国最高领导层的治国理想得到全社会的普遍支持,接下来需要国家形成实践这些理想的创造性合力。希望改革带来多元化时代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是中国最重要的“奇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