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11日说,设立于计划经济年代的职称制度设计有缺陷,目前人社部正在进行职称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将分类推进各行业的职称制度改革。目前正在就职称外语改革进行试点,试点的方向是按不同专业领域进行划分,并且突出实践要求。
王副部长说得没错,目前的职称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计划时代,不仅要改革,还要做“减法”。
有人辩称,职称考试是一种资格考试,不是行政命令,但从实际运作看,几乎所有人评职称都要事先参加职称考试,“过关”之后才能评职称,这至少带有行政命令的色彩。虽然这种考试也能反映专业人才的某方面能力和水平,但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千变万化的人才需求。有这种考试存在,事业单位就无法做到自主用人,至少做不到不拘一格用人。
按职业分类实行专业化考试,可能也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为何一个人的工作能力非要通过考试来评价呢?考试就能提高人才的能力吗?他已经在岗位上工作,聘用单位完全可以根据岗位的任职需要,对其进行考核、聘用,用得着英文、计算机的岗位,当然要提出英文和计算机的要求,而用不着英文和计算机的岗位,提这些要求又有何必要呢?比如作家评职称,要英文、计算机考试证书有必要吗?
推行人事制度改革,职称评价应该由岗位评价替代:一个人被聘担任什么岗位,就享有这一岗位对应的待遇,而如果不再聘任,则不再享有原来的待遇。就如某人被A校聘为教授,不被A校聘任或者离开A校,就不再是教授。当然,对于这样的职务聘任,应该建立学术同行评价体系,按工作能力、业绩来评价其贡献和水平。
其实,2010年6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已明确指出,要“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规范行政行为,推动人才管理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和规范人才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这就要求人才管理、人才评价去行政化,按照这一纲要精神,职称考试、职称评审的命运应逐渐淡出人才管理和评价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