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光明网:国企改革不能仅区分公益性与竞争性

2013年03月14日09:39   来源:光明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今天(3月13日)有消息称,“国资委权威人士”向媒体披露:“国资委正着手制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改革方案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出台。”

公众也许已经注意到,国企改革问题已然构成今年“两会”的热点问题。以国家公共财政支撑的国企投入,国企依靠国家行政权力设置的市场准入的高门槛而实行“无忧型”垄断性经营,以及国企经营成本构成的不透明,尤其是国企管理层拿高薪但企业上缴红利却十分有限的问题,已经成为“两会”代表和委员热议甚至激辩的问题。

实际上,“两会”代表和委员对国企改革问题的关注,只是近些年来民意对国企经营现状以及作用愈益不满的一个反映。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资委权威人士”在“两会”进行期间向媒体透露了上述有关“国企改革已在考虑之中”的信息。 这个信息面世的时机,显露了其欲平息“事态”的意图。不过,这也正说明国资委已经注意到了国民对从性质上讲是属于全体国民资产的国企、尤其是央企存在问题的高度关切。

据称,上述“意见”确定,“下一步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对国企进行战略性定位,一类是公益性国企,另一类是竞争性国企”,由此“在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国资监管体系”,“再按照不同类别的国有企业制定不同的改革方向”。

把国企进行分类,是为了解决民意所关注的上述问题,还是为了形成“新的国资监管体系”方便监管,这可另当别论。但是,通过把国企分成公益性国企和竞争性国企,依中国现有市场发育度及其环境,则不能完全解决国企所面临的问题。因为国企现存的这些问题,并非是因为国企没有被分类或分类不当而形成,而是由相关的政策以及非规范的市场运作所造成的。

显然,完善市场,拆除行政权力因惠顾国企而设置的准入门槛,创造、维护一个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市场及其环境,是解决国企问题、民企问题的根本所在。“把市长的归市长,把市场的归市场”,这才是解决国企问题的本末正置之道。否则,由行政权力进行的国企分类,就必定杜绝不了一些依靠行政权力而形成的所谓“公益性国企”游走在“市场边”上,里外通吃的现象。

再者,以中国目前的权力与市场关系所形成的经济形态,也很难严格区分国企的“公益性”与“竞争性”。就如“两桶油”,你让它们放弃垄断,它们就声称其有稳定“上游价格”的“公益性”,并由此得到动辄数百亿的国家公共财政补贴;你让它们让利于民发挥“公益性”,它们就理直气壮地回应它们还要在“国际上”参与竞争……对这样的企业,恐怕无类可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开放市场,拆分垄断,“是骡子是马”,让它们到市场上去“溜”。

由行政权力来为国企分类,还易发生本来是竞争性企业或公益性企业,但借机“分类”而变身,由此脱身巨额债务等“甩包袱”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在每次国企改革当中都不鲜见。

就在昨天,国资委网站发布信息称,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整体并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已被批准。由此,中国华粮不再是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据说,同样由大型国企变身至此的中粮集团,其竞争力因华粮的加入而增强了。但中国华粮背负的184亿巨额债务何去则成了迷。显然,作为竞争性企业,中粮集团怎么会主动背上184亿的债务?中粮不背,纳税人就得扛。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责编:方蕊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