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国当下的教育格局而言,谁都知道,教育均衡是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的话题。就像不断拉大的基尼系数一样,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权益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以2012年为例,“超级中学”的超能力有目共睹:譬如去年山东省有400余名高中生被保送,仅济南外国语学校的保送生就超过200人,几乎占全省近半数的保送名额;去年湖南保送至北大的学生47名,除一名学生外,其余全部来自于长沙四大名校……每年的高考保送就像一个“超级碗”,而杯赛资格却只是明星球队的事情,与看似可以公平竞技的普通队无关。看得更长远些,这些“超级中学”,不过是“超级大学”的预备班罢了。
名校独大,周边学校“失血严重”。这显然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教育支出占财政比重4%的口号喊了N年,及至2012年才得以实现,迟到了十几年,而这中间的“欠账”,主要被普通学校所均摊,因此,名校在大家喝粥的日子里,基本还有进口奶粉滋养着;二是在传统教育政绩观的导引下,名校更容易出成绩,普通学校不被资源配置所待见自然是常态,升学率、录取率、就业率……“教育之乡”或“教育之市”,离开这些名校来撑场子,还有什么看点呢?三是市场选择中的马太效应,名校越来越强、积贫积弱的普通学校越来越弱,家长和学生自然不笨,“择优”的取向非常明显,于是“择校”的成本又让名校愈发强大。
就像在每个奥特曼背后,必然有一群默默挨打的小怪兽一样:一所“超级学校”站出来,无数普通学校倒下去。基础教育界的两个格局已成事实:城市勃兴,农村衰落;“重点”吃肉,“普通”喝汤。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之后,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教育失衡带来的身份固化,已经成为不堪的事实与忧思。
超级学校本身无可厚非,教育均衡也不是要人人一个模样。就像教育权益平等,不可能是每个孩子天赋与能力的平等一样,学校参差多态,也是自然之美。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常春藤联盟”一样的顶级名校,但另一方面,也不能让更多孩子享受不到基本合理的教育资源。何况,国际上真正的名校,基本都不姓“公”,而多为民办学校。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培育中国的哈佛或牛津,与如何均衡化中国教育资源,是同等迫切的现实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