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的重头戏之一的“大部制”改革方案已经披露。这个方案,与媒体事先掌握的信息相比,出入不大。
“大部制”改革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人的注意?媒体报道相对集中所形成的聚焦效应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国家实体性行政权力本身所具有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建基于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相关性,建基于国家权力行使与公民权利实现之间相关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公众审视“大部制”改革是否成功的“看点”,就是要看“大部制”改革能否扩大公民权利的自由度,能否更有效地限制、制约权力。
具体而言,以公众的视角观察“大部制”改革,就是要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自己的生活是更加便利了还是一切如常、甚至比以前更繁琐更麻烦;就是要在生活中体察自己的福利是增加了还是变化不大、甚至比以前有所减少。此外,从限制、制约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角度看,就是要观察官场的风气是否好转,官员的贪腐是否减少。以这样的视角来观察和体察“大部制”改革,这个改革才会被具象化。
再进一步说,在“大部制”改革方案中,一些机构的裁撤合并将直接影响公众福利和权利的状态,这个福利和权力状态的变化,也同样是观察和体察“大部制”改革的一个切入点。比如,新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后,国民的医疗、卫生、健康福利能否进一步改善,生育以及人口政策能否根据变化了的国情而趋向现实合理,这都是判断“大部制”改革与国民福祉关联度的基本点。
同样,在裁撤铁道部、将铁道部拟定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以国家铁路局的形式划入交通运输部,并将其原有企业性质的机构组建成中国铁路总公司,实行铁路政企分开之后,公众也会以自己在交通旅行方面的实际经验及其改革前后的比较,来判断和评价这一改革。当然,人们更会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评判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这一“大部制”改革的成果。
公众基于自己福利状态和生活体验所给出的评判,是对“大部制”改革最权威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部制”改革在机构变动上迈出的艰难一步,其实还只是改革的开始。“大部制”改革,不是单纯地为了机构变动而变动,不是简单地为了精简人员而精简。“大部制”改革,实际上就是要通过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而增进国民的福祉。
“大部制”改革的这一性质,是由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而界定的。从根本上讲,国家权力机构的变动成本,是由公民所负担的。这也正如媒体所披露的那样,“为了改革后的铁路总公司能够‘轻装上阵’更好参与市场活动,在进行机构改革时,铁道部2.6万亿的债务可能将由国家买单,这样一来,铁道部改革后的铁路总公司没有太多债务负担的话,将更有竞争力,没有巨额负债,设立的铁路发展基金也将更有吸引力”。这里所谓“国家买单”,其实就国民买单,具体说就是由国民通过纳税来分摊这笔巨额债务。
可以预见,“大部制”改革所涉及到的机构,必定要经历一段过渡时期才能裁撤合并就位,新组建的机构也一定会经历一段磨合与调整期后才会显现改革所设定的效能。正如前述,新组建机构的效能,应该以增进国民福祉为根本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大部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所在。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