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新华日报:三公消费的“破窗谬论”

汪 滢
2013年03月06日15:46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治理三公消费的新政立竿见影,迎来一片叫好声的同时,也伴随着些许杂音——“三公消费的治理可能影响GDP的增长”就是一例。

这个论调听上去有些道理:去年年底以来,高档酒店的生意日渐惨淡,豪华会所门可罗雀,茅台、五粮液的身价下降,鲍鱼养殖业趋冷,去年卖到8000元一斤的刀鱼今年已经回归了每斤200元的亲民价……长此以往,难道不影响经济增长?

19世纪法国的经济学家巴斯夏曾经提出过“破窗理论”——窗户在那里好好的,不产生GDP,拿块石头把窗户砸了,玻璃商有钱赚了,安装工人有就业机会了,GDP增长了。这个“破窗理论”似乎很能为公款消费壮胆——公款放在那里,是不会产生GDP的,吃了,喝了,鲍鱼、鱼翅养殖形成产业链了,五粮液、茅台可以卖天价了,抽高档烟也可以广而告之是“厅局级的享受了”,公款消费形成的GDP,可要比砸几块窗户玻璃多得多。

殊不知,巴斯夏提出 “破窗理论”,只是为自己的批判找了一个靶子,他本人更愿意把“破窗理论”看成是“破窗谬论”:一扇好窗户确实不产生GDP,但如果没有人砸窗户,修理窗户的钱或许会被用来买一件衣服,那样的话,布商赚钱了,裁缝有就业机会了,同样产生了GDP,打破窗户增加GDP的谬论不攻自破。如此看来,拿“破窗谬论”作三公消费的理论基础并不可靠:三公消费花的是财政的钱,财政主要来源于税收,三公消费花掉的钱,如果是藏富于企业,会带来更多的扩大再生产,如果是藏富于民,会转移成其它方面的消费,担心治理三公消费会影响GDP的增长纯属杞人忧天。

我们这个社会有些人对三公消费已经产生了心理依赖,也就是成瘾,这种依赖,官场上有,公款消费支撑着他们腐化的生活;企业界也有,公款消费支撑着他们挣“快钱”和暴利,这些人的三公消费“瘾”不戒掉,“破窗理论”永远会成为他们理直气壮的理由。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