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3月5日上午,温家宝总理连用三个“最”来概括“三农”的发展成就,同时也鲜明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这种坦诚、务实、清醒的态度,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让人民满意”“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人民”和“发展”无疑是两个高频词汇。其实,二者之间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联系。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应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则应是发展的“原点”。
从一组变化的数字可以看出,这五年,GDP年均增长9.3%,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然而,这个速度在我国却跑不过多数民生类支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年均增长21.58%、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年均增长23.5%……即便一些以挑剔目光看待中国的外国学者也坦承,让13亿人过上了父辈们梦想中的生活,放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是很难实现的。
应当承认,尽管取得这些成就,但是离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还有不小的距离。未来,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吃得更安全、住得更宽敞、看病更方便。这些“更”字,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梦想,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方向和“原点”。
民生问题不仅关乎社会和谐,更关系党群关系、政权稳定。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千年梦想;“三步走”的路线图,让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迈向全面小康;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使中国经济摆脱困境跃居世界第二的位置。正因如此,我们党和政府获得了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人们常说,延安革命根据地政权“是陕北人民用小米哺育出来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改革开放“是适应人民愿望、根据群众创造搞起来的”。我们党,始终坚持根植人民、造福人民。在“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的党和政府不能有、不会有丝毫的淡忘和偏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