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来到政协经济界驻地报到。见到记者,刚刚答应“专访”要求,立即就引来了大批媒体的“围攻”。谈到内地市民对一罐奶粉都缺乏信心的时候,周伯华几欲落泪。 (3月3日《潇湘晨报》)
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是一位堂堂的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公众对一罐奶粉的信心缺失,“责无旁贷”的岂止工商部门,“七八顶大盖帽管不好一盒奶”的网友调侃,已然揭示了“九龙治水”的“人人卸责”。所以,周伯华局长对于食品安全现状的“落泪”,终究只是代表了“有关部门”N分之一的愧疚与难过,更遑论“官员落泪”与“提振信心”到底有几何必然联系了。
有道是“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然而,就食品安全来说,真要到了“为质量负责”的时候,似乎“信心”又变得并不那么重要了。譬如,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2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内地的奶粉99%是符合质量标准的。现在的问题是,群众对奶粉是符合质量标准的信心不足,所以才造成香港奶粉很多都被内地的水货客买走了等等这样的情况。看来,广大消费者仅仅为了“1%”的奶粉忧患,就“如临大敌”地惊恐万状,仿佛是对监管信心的过度轻视了。
“奶粉恐慌”也好,其它忧虑也罢,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失信话题”,其所反映的,难道真是公众的“神经过敏”与“杞人忧天”么?且不说周伯华局长为这种“与事实不符”的安全担忧,有无必要“几欲落泪”,单是瞧瞧近些年因新闻媒体的率先爆料,而又几乎次次引发轩然大波的“质量事件”,我就认为某些刻意回避“质量”、只谈“信心”的回应安抚,根本就是不堪一击,也肯定于事无补。
的确,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是因为犯罪成本太低”的这个观点,颇有必要换种角度去认识。有的时候,有些方面,本身“法”的威力,尚不足以令铤而走险者极其畏惧,最好的对策,还得让《食品安全法》不再像某些违法者眼里的“食品”一样,总显得可揉可捏、软弱无力。这就需要尽快确立监管层面的“落刀思维”,就如周伯华局长所称,“以后食品安全案件、质量安全案件的违法成本都会很高。一进入黑名单,就会被永久性驱逐出这个行业。”
对食品安全“害群之马”的过分怀柔,说穿了,便是某些“牧马之人”的权责对应有欠严密设计。既然无事时家家有功、出事后皆可诿过,又有谁愿勤勤恳恳地全力投入与付出?
由此而论,食品安全的行政优化和行政改革固然重要,但问责监管懈怠的“落帽机制”,须得更加明白无误地展示于社会公众。可以这么说,倘若没有特别服众的原因和理由,每一起严重“食品质量风波”之后,个别担责官员隐身一时重又粉墨登场的过程,其实更比“质量事件”让人疑窦丛生,甚至寒心不已。
食品安全的“落泪”、“落刀”与“落帽”,要说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缺”或“弱”了其中任何环节,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恐就很难止跌回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