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3天的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今天开始举行,会议的一个重点是商讨《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草案)》。这次会议的举行意味着两会的召开进入倒计时。
中国舆论普遍对今年的两会寄予很高期待。因为它是国家领导人和政府换届的大会,也是中共十八大之后的首次两会。党代会前后政治高层和民间舆论都对改革有过反复谈论,在不少人看来,本届两会是对这些谈论进行验证和收割的时候。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舆论界如今有更强大的“猜想力”。按照一些人的期待,国务院机构调整的幅度越大越像改革,“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的机构改革原则未必能让他们兴奋起来。中国今后的改革越来越难引起舆论的轰动,多数情况下,实际推出的改革会让舆论感觉“不过瘾”。
这些年除了发生“革命”和动荡的国家,在正常发展状态下,中国的机构改革是世界主要经济体里最频繁的。我们很少听说其他大国新设了或者裁撤了一个部,或者对关键部门做结构性调整。中国机构改革的活跃既有中国行政体制本身存在缺陷的原因,也是因为中国发展快,中国执政者和全社会对行政体制的与时俱进有着大体共识。
改革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习惯,成为中国前进和保持平稳的一种方式。到世界一些政局稳定的国家去转转,我们常会惊讶改革在那里的冷落和在中国的热闹非凡。中国这些年改革带来的社会变化总量,甚至远远大于那些发生了“革命”的国家。
在这样一个改革主张被广泛认同的国家里,有一个提醒也是必要的,即什么时候都不要为了改革而改革,要以改革的实际效果、而非它的尺度大小评价其优劣。中国以往的成功改革一直牢牢针对中国的问题,实事求是,追求轰动从来就不是我们发动改革的初衷。
中国当前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改善民生、加强对腐败的体制制约等等。说到中长期,中国面临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公平机会、加强法制、建立廉洁社会等宏伟目标。中国需不断进行机构改革,开放民间的各种探索,中国较密集的不懈改革还需经历几代人,它既不能停下来,也不能指望通过某个“大动作”一蹴而就。
中国的具体改革不可追求舆论上的“满堂彩”,不能以很短时期内舆论满意度的高低评价一项具体改革的成败。舆论的开放和自由度与它的理性程度并非总是成正比,民主社会里舆论成为国家具体决策的陷阱时有发生,中国政治应当有能力做到更游刃有余,既与基层社会的种种即时性愿望保持密切联系,又做到国家层面的统筹兼顾和稳健。
中国社会意见的表达渠道正逐渐健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决策顺乎民意,按民意去画一些延长线都是顺理成章的。但民意与舆论的关系又是复杂的,与中国网上舆论的对应性尤其不稳定。此外短期民意与长远民意也有区别,政府总是要在尊重舆论和承担责任之间把握平稳。
30多年前中国改革时,舆论尚不发达。时至今日,改革已是舆论谈论最多的事。一些民主社会的经验显示,谈论越多的事往往越难办。中国切不可落入这样的困境,我们必须寻求民主与效率的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