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人赵青春/图
据2月20日《燕赵都市报》报道,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基层政府机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现象依然存在。苏中某地级市政府一门卫坦言:“我们就是普通群众能否进入政府大门的‘过滤器’——那些在我们眼中可以为领导增光添彩的‘上等人’能顺利进门,而那些可能给领导添堵、添乱的平头百姓绝不能想进就进。”
这位门卫的话很诚实,这种现象在一些基层地方政府部门想必不难见到。
门卫“过滤器”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进出有权贵,往来无草民”,来增光添彩的可以,增堵添乱的绝对不行。这种现象当然有问题,但问题不在门卫,而在门卫背后那些政府部门,是他们的“官老爷”做派,让门卫不自觉地染上了坏习气。门卫的行为是按照“上面”的喜好行事。就在这篇报道中,有的门卫甚至因为放普通民众进门上访引起“乱子”,而差点儿丢掉自己的饭碗,于是只能“吃一堑长一智”,最终练就了识别“来人”的火眼金睛。
一些门卫将自己比作“过滤器”,是相关部门不堪的工作作风以及脱离群众的习气的体现。作为受人民委托行使公权力的部门,本该积极回应群众呼声,主动帮群众解决难题,维护群众利益。然而,时下,一些部门的办事宗旨和群众观念出了问题,言行越来越远离地气,眼睛专门盯着上面,而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对群众的难题推诿塞责,甚至要求门卫务必挡住上门反映问题的群众。高高在上的姿态,让普通民众可望而不可即,其自身形象也逐渐蒙上了阴影。
门卫反映“门风”,门风是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之后,各机关部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正在深入进行,这股清新之风更应该吹向那些门卫“过滤器”背后的公共部门。
转作风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转变文风、会风,也要转变“门风”。门卫在上级或明或暗的授意下,将那些可能给领导“添乱添堵”的百姓拦在门外,割断了公共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这对政府与群众的感情、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是极大的损伤。“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而这一切的重要前提是主动倾听群众的呼声,积极了解群众的期待。
百姓的诉求不应被有选择地“过滤”。改进工作作风,不妨从改变“门风”开始,从认真倾听民众呼声,回应民众利益关切,切实解决难题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