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两到三成信任陌生人。”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发布之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2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尽管蓝皮书的结论只基于7个城市不到2000份样本的调查数据,是否能客观反映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状况,还有一些质疑——而环顾我们身边的现实,这个调查结论却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公众的切身感受。
信任缺失,为我们的生活涂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无论是“老年人跌倒要不要扶”的纠结,还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醒世恒言”,都表征着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信任建设的步子拖沓迟滞。
面对这样的现实,有两种习惯性的误读左右着公众对社会信任的认识:一是将社会信任缺失归结为人们风险意识的提高。此类神一般的结论固然不无道理,但显然难逃将悲剧喜剧化处理的嫌疑。失信,不管怎样辩驳,终究是可耻的事情,起码值得警惕。
二则动辄以制度建设为托词。一提到社会失信,制度当然是逻辑上的主因。但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相较于虚幻的制度,一边对社会信任怨天尤人、一边又干着残害公信的勾当,这恐怕恰恰是大多义愤填膺者的写照。制度的设计固然重要,但制度面前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今天的诸多不信任,恰恰是长期以来整个社会轻视公信、透支信任酿下的苦果。只不过,社会信任是一种“父债子还”的游戏。信任的流失,是自己或上辈人带来的结果,等到信任债务清偿完毕,制度之上的信任才会“生还”。
现实中,多一份诚实与“傻气”,少一些市侩与“精明”,社会信任才不至于“重债在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