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浙江日报:杨公井与胭脂井

朱国良
2013年02月16日14:01   来源:浙江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泱泱神州,悠悠故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我们的老祖宗留下了许多有特色的东西。比如中国人的造井,以至于后来形成独树一帜、林林总总的古井文化,私下开列起来,这似乎在世界上的排名都笃定是可以名列前茅、一夺魁首的。

这里说的无疑是“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即水井,而非井的“大家族”中的矿井、油井、盐井、天井等等。那么早先造井的意图是最清楚不过了:汲水所用是也。然而井的存在,作为历史的见证,还使其演绎过正义和耻辱的一幕,写下了善美和荒嬉的篇章,这恐怕是与掘井人的初衷相去甚远的。谓之不信让我言,请听两段古井篇:

我曾去过金陵地方寻觅,见大行宫附近有一处叫杨公井的地方,幽幽地讲述着一个故事,传颂一段佳话:相传在清代光绪年间,有一年南京大旱,赤野千里,水贵如油,百姓苦不堪言。一位名叫杨镜岩的军官急公好义,忧心如焚,率队就地掘井。杨公身先士卒,挥锹挖土,夜以继日,数日后掘成一井,井水甘甜清冽,百姓欣喜异常,而杨公则呕血累倒了。当地百姓为纪念杨镜岩,以示“滴水之恩,涌泉难报”之意,便在井边立了石碑,记载其人其事。后人便将此井称为“杨公井”。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历史在冥冥之中昭然,抑或是世事留存的“正邪自古同冰炭”的鲜明比照,在距杨公井不远的地方,在杂草深处、乱石残道之中,还有一处作为胜迹的景阳井。据说南朝风流天子陈后主一味纵情声色、沉湎犬马,全然置百姓生死于不顾。后来隋兵攻入南京,陈后主走投无路,带宠妃躲入半枯的井中,终被隋兵生擒活捉。因此,后人便把这口井称之为“辱井”。因他们从井内爬出来时,脂粉淋漓,洒落井栏,故后来有“胭脂井”之称。唐代诗人刘禹锡游行至此,曾无限感慨地写道:“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字里行间,遣句行文,正是对封建帝王腐败生活的犀利讥讽。有意思的是,在东南亚和港澳等地,也对这段历史引为耻辱,在一些佛教庙台,都将“后主失国”列为下下签而警喻世人,常有这样的诗句晓以利害,曰:“隋灭陈时戟伐纷,都因妖媚闭明君。东奔西走无藏息,井里胭脂隐玉人。”

历史上、民间中,井的故事可谓多矣。但为民造福的井则让人感恩在怀,铭记于心。杭州的相国井,是为唐代刺史李泌所造,他引西湖水入井,解决了杭州人的饮水难问题。后李泌官至宰相,故有相国井之称。而江西瑞金的水井,为红军为当地百姓所挖,更留下“饮水不忘掘井人”的追思和后鉴。杨公井为百姓送“及时雨”、“甘露泉”,杨镜岩的名字被后人称颂;景阳井为帝王寻欢之处,成了国破家亡的苟且之所。想来历史最是有情,百姓最是领情,为人做过好事的人,无论春秋代序,岁月更替,历史将如钢铸石刻般铭刻他的名字。而历史又最无情,百姓心最分明,谁置大众的利益如敝履旧衫,就必然要被千夫所指,会被历史所唾弃。

(责编:吴斌、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