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央视网评:回不去的乡 融不进的城

秦研科
2013年02月16日10:00   来源:央视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在城与乡之间穿梭多年的年轻一代,每当春节踏上回乡之路时,更像是踏上了一次短暂的旅途。在回乡的路途中,随着家乡的临近,不免要经历一番纠结。如果说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句道出了这一代人回乡那刻的“恐”、“怯”之情,那么贺知章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则在某种意义上折射出这一代人回乡之后的身份尴尬。

  临近春节,对于外出务工求职一族的人群来说,随着节日的临近,“近乡情更怯”的心理也越来越重。不少青年人选择回家过年时,多少有点“恐归”的复杂情感。有调查显示,七成人害怕过年回家。“恐归”的原因中,不乏害怕父母逼婚、担心回家成本高或是担心人情消费压力的因素。

  然而,对于更多常年远离家乡在城市打拼的人来说,回家的路途中,经济、事业、婚恋等外在的“恐归”因素已经逐渐淡去,对于他们来说,内心情感的纠结和对家乡的“怯”之感已经逐渐占据了大半的空间。家乡,原本应该是给予他们最后心灵停歇和归属的地方,但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背景下,他们离开家乡的时间越久,对家乡的感觉愈加陌生。在那片他们曾经最熟悉的土地上,越来越难以找到内心的归属感。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土地已经不能满足新一代年轻人的生存需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拥挤在城市,寻求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生活卫生条件。越来越多从乡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也选择留在大城市打拼奋斗。对于这群远离乡村、进城务工求职的年轻人来说,一年的365天中,他们大概只有不到30天的时间停留在故乡,而这之外的330多天,他们远离家乡。时间越久,他们外出进城打工的时间越长,记忆中关于家乡人和景的记忆也就变得越模糊。离乡七八年后,他们对家乡的熟悉逐渐只剩下电话里父母的声音。他们不再见证着家乡的变化,也不再知晓乡里乡亲的人世变迁。

  他们被亲情牵绊着,每年在为数不多的几日假期间短暂停留在家乡,陪伴在父母左右,但却始终找不到自己在家乡的位置。他们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满大街跑着玩的孩童,却早已分不清哪个是邻居家的娃。而孩子们也在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们,仿佛他们是从城市过来、短暂停歇的游客,是和他们身份有别的“城里人”。但实际上,他们只是一个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的“乡亲”,他们依旧没有甩掉“乡”的标签,在城市有意无意托生的种种门槛之下,他们依然是城里人眼中标准的“外来人”。

  远离家乡后再回归,短暂留守的日子,和乡里乡亲之间总觉得情感隔了一层纱,不再是儿时记忆的情感自然交流,寒暄当中多少交杂了几分客气。即便是昔日最亲密的玩伴,多年未见之后再相见,却可能彼此都呼喊不出对方的名字。家乡的景已不再是他们记忆中熟悉的那个景,家乡的人也不再是他们熟悉的人,家乡的情也不再是儿时感受的那种“真切”之情。在家乡的人、景和情经过岁月的变迁后,这一代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的年轻一代再也找不到那种深切的归属感。

  于是,他们每年春节的回家之路便成了一次熟悉的短暂旅程,一次回乡“做客”的短暂记忆,而家也理所当然的成了他们的临时“旅馆”。一番短暂停歇之后,他们又一次踏上开往大城市的列车,奔向他们一年330多天居住、生活的城市,继续着他们外来打工的生活。

  在乡与城之间,他们一度怀疑自己到底是农村人还是城里人,家乡似乎已经成为回不去的乡,而城市落户难、房价高的诸多现实因素又将他们牢牢地定在“外来人”的标签上。在乡与城的距离中,他们的背负着沉重的身份标签和时代所赋予的“漂泊”感,努力缩进两者的距离,却发现家乡是回不去的记忆,城市是可能融不进的未来。

  也许,这个过程还要持续多年,而却是这个时代的见证。

(责编:方蕊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