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与群众一起过年

姬建民
2013年02月11日10:19   来源:河北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每逢春节,无论关山万里,还是顶风冒雪,儿女们都要赶回老家陪父母过年。一挂鞭炮响出欢快,大红福字贴出喜庆,满桌饺子吃出吉祥。

当人们都在往家奔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很多领导干部,却在从家往外赶,去和群众一起过年。他们心中有小“家”,也愿意陪着家人过年,但更牵挂着大“家”。他们把群众当亲人,把老百姓的家看作自己的家。

去大“家”过年,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亲民情怀。这是因为党的领导干部明白“自己是谁,为谁,应该干什么”;因为他们把人民群众视为“爹娘”。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陈毅诗言“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习近平同志也表示“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说白了,人民群众就是衣食父母,就是“爹娘”。越是过节,越应该记挂群众。

与群众一起过年是党的优良传统。当年毛主席在延安时,每年春节都在枣园的小礼堂请村里人吃饭,和每个人握手,给大家敬酒。焦裕禄过年总是牵挂着老百姓,尤其是那些五保户、孤儿等困难群体能不能过年,怎么样过年。“与群众一起过年”不是“作秀”,不仅是给群众“送温暖”,更是去听听群众的所思所盼。干部坐到百姓炕头上过年,问冷暖,听苦衷,推心置腹,寻计问策,就会让群众的心头温暖起来。

过年“拜官”还是“拜民”,反映出不同的执政理念与作风。不必讳言,近些年来,有些干部“养白了,吃胖了,把百姓‘爹娘’全忘了”。过年喜欢往上级领导、老板家里跑,在他们心中,“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攀穷亲找麻烦,交老板多方便”。“拜民”还是“拜官”,虽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可鉴别出“眼睛向下”还是“眼睛向上”,区别开“官老爷”还是“民之仆”。诚然,领导过年都很忙,抓安全,想稳定,还要考虑节后工作怎么干。但千忙万忙,联系群众是“第一忙”。抽出时间和精力深入群众去过年,“带着感情,带上问候”,坐在百姓炕头上过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底数也清了,办法也有了,群众气顺了,力量凝聚了,根本不愁来年工作推不动。

与群众过年应成为一种亲民常态。“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的心中就有多重”。过年先想到百姓,赶到大“家”去听听百姓的“最盼、最急、最忧、最怨”,既是本质要求,又顺民心民意,理应成为常态。年不能天天过,但群众却要天天联系。百姓需要我们,为官才有价值;群众拥护我们,政权才会牢固。接上百姓的“地气”,执政才有“底气”。真心把群众当成“衣食父母”亲之、敬之、爱之,群众自然欢迎这样的领导多来坐坐、常来过年。

新桃换旧符,东风满眼春。人心得失,存亡攸关。当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心心相印了,老百姓就会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

(责编:赵晶、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