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新民晚报:我们向王洛宾们学习什么?

李定国
2013年02月07日10:31   来源:新民晚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李定国

  今年是“西北歌王”王洛宾的百年诞辰。他曾经学习、生活、工作过的北京、新疆等地,都在举办纪念他的作品音乐会。纪念这位老先生,我们首先应尽量还原他的精神世界。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电台在静安区体育馆举办过3场王洛宾作品音乐会。当时,年逾耄耋又久病缠身的王老,只身从新疆赶来,亲自登台演唱了两首自己的新作。我作为音乐会的参与者,随后和他有较深的交流。这位执着的老人告诉我:抗战爆发前,他从北平艺专的音乐系毕业,并考上巴黎音乐学院作曲系。正当赴欧留学前夕,跟随一批文艺界的好友去西北采风。一日,在宁夏一小酒店,无意中听到了老板娘深情地唱起了当地的“花儿”,一首又一首,他激动得不能自拔,对同行的作家萧军说:“这里的音乐如此之美,我还去法国干嘛。”从此,王洛宾扎根西北,把他的青春、才华,甚至整个生命都献给了西北民歌。即使在遭遇不幸和磨难时,他都无怨无悔。如今现存的几百首西北民歌中,绝大多数是经王洛宾抢救、挖掘、传承、创作和编配的。

  老一辈的音乐家留洋学习西方音乐,多是为了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五四时期”的刘天华,他把学习过的西洋作曲技法融入创作,谱写了《光明行》等一批现代化的民乐曲谱。他还用毕生的心血致力于民族器乐的改良,并把江南丝竹形式的民乐小合奏,扩展为用简谱替代传统的工尺谱的民乐大乐队。这为我们今天民乐的交响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现代音乐史上,从沈心工、李叔同到萧友梅、黄自,再到聂耳、冼星海、贺绿汀等,这些音乐家无不以把毕生所学献给祖国为荣。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又能传世的经典,如《春节序曲》、《梁祝》等,堪称洋为中用的典范。

  但这些年,音乐创作的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过去淡泊名利、团结合作的氛围和作风已很少见。尤其在娱乐化泛起的当下,急功近利者大有人在,不少音乐工作者贪大求洋、闭门造车,严重脱离生活。试想,既没生活、又没感悟的音乐作品,何以有广度和深度?不能打动自己的作品,又怎能感人?音乐其实就是人类情感的表达,而所有音乐创作的元素和旋律,又都来自生活来自民间,一切音乐的技巧只是表现它们的手段和载体而已。

  在留洋成为常态的现在,有少数学得半桶水者,瞧不起民族音乐,甚至全盘否定,这是极其肤浅的。与科学和技术相比,唯独文化艺术是不能被同化、替代的。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而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凝聚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音乐创作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是需要用心、用情感的守望,去执着追求的。在人们感叹音乐新作不多,好的作品更是难见的今天,我们应该向王洛宾们学习些什么?

(责编:谢磊、赵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