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黑龙江日报:吃光“菜盘子”,更应捂紧“钱袋子”

陈宝林
2013年02月04日11:07   来源:黑龙江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打击大吃大喝之风,制止“舌尖上的浪费”,眼下正声势如潮。社会各界纷纷作出响应,有饭店推出了就餐后打包优惠、实行半份菜供应,有民间社团倡导“光盘行动”,许多大饭店被纷纷退掉订单。

都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近年来,对餐桌上的挥霍浪费现象,我们已经司空见惯。整条鱼没动一筷就倒掉了,整盘菜吃了一小半就变成了折箩。而且这种现象在当今非常普遍,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带来的损失惊人,有人戏称为中国式“剩宴”。据一项官方数字统计,全国一年在餐桌上的挥霍折合人民币达2000亿,够2亿人吃一年。而在我国的许多偏远贫困地区,许多百姓还在为吃顿饱饭而发愁,过年才能吃上一顿饺子。因此,整治餐桌奢侈无度之风实有必要,也必须大张旗鼓去抓。

不过,具体应该怎么抓?如何取得长效之治?却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就像现在这样,饭店把大盘改成小盘,或是督促食客“光盘”,就足够了吗?或者,再反复强调节俭是传统美德、浪费行为可耻,就能很快奏效吗?

我们都知道,在饭店吃饭经常剩了一桌子的饭菜的,没有多少是由个人掏腰包的,只有公款吃喝才会如此大方,毫不吝惜。最近有媒体报道,有的官员整天忙于公务接待吃喝,见了鲍鱼都头疼,无比想念小米粥。公款大吃大喝,吃坏了形象,败坏了风气,助涨了恶习。可见,要制止“舌尖上的浪费”,不是能否吃光盘子的问题,而是有些饭到底该不该吃、该吃多少的问题。不该吃的饭,即使吃得再彻底,还是挥霍与浪费,仍应予以谴责。整治公款吃喝,应成为一个突破口。不然,如果我们只把眼睛盯在盘子上,而不是关注制造浪费的主体上,那么仍将是治标不治本,又回到了“头疼医头”的老套路。

公款吃喝造成的巨大浪费,其实正是备受公众诟病的“三公消费”的典型呈现。问题根源,还在于各级政府机关和国企财政开支长期不透明不公开所致。一个政府部门,每年都花了纳税人多少钱,具体花在了那里,吃了多少,用了多少,这些财务支出情况不公开不透明,仅凭审计机关抽查偶尔揪出几个“倒霉蛋”,远远无法形成长期威慑。“钱袋子”扎不紧,不受约束限制,花起来自然就会随心所欲,缺少节制。在这种情况下,不让他大吃大喝,省下来的钱他还可能会用于公款旅游、洗浴,或者干脆巧立名目发奖金,反正不会节省下来就是了。而且,有些人平日山珍海味吃习惯了,轻易不肯亏了自己的胃。据报道,近日为了避风头,一些公款吃喝已经不再去平时大饭店了,而改去“私家小厨”、“个人会所”,曲径通幽,更加隐蔽。

因此,眼光盯住菜盘子,不如想办法捂紧钱袋子。刹住餐桌奢侈浪费之风,党员干部应作表率,要进一步加大规范“三公消费”的力度,进行有针对性的顶层制度设计,比如各级政府、国有企业要实施收支情况公示,接受全社会监督,强化审计部门和各级人大的监督和检查职能,实行严格的财政预决算制度,对公务接待浪费严重行为入刑,等等。只有做到管理制度化、长期化,才能形成高压之势,让馋嘴僧们有所忌惮,从而自觉自律,以身作则,并以此带动全社会节俭风气的养成。否则,很容易隔靴搔痒,又成为一阵儿风。记得许多年前,为了整顿公款吃喝,有关方面就曾推出过诸如“四菜一汤”之类的招待标准,但升级版的“四菜一汤”,甚至比从前还奢华。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整治餐桌浪费,非一日之功,需要抓住重点选准突破口,需要切实可行的制度设计,更需要常抓不懈。新一届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些厉行节俭的措施,撤掉了会场鲜花,下去考察轻车简从,现在又开始关注餐桌浪费,向全社会发出一个良好的信号,是下一步更深层次改革的前奏,从严治吏、勤俭为民的大幕才刚刚开启。

(责编:吴斌、赵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