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央视网:讨薪难背后“包工头”的尴尬定位

冯超
2013年01月22日09:27   来源:央视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发布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截至2011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5278万,其中有一半以上从事建筑业和制造业,而在很多地方,包工头是与普通农民工们直接打交道的人,欠薪、讨薪和包工头这三个词有着分不开的联系。

  每到年底,“包工头携款失踪,农民工血本无归”,“包工头采取跳楼等极端做法为农民工讨薪”,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经常充斥在媒体对农民工讨薪问题的报道中,随着城市化大潮,存在了几十年包工头,不变的是他们尴尬的角色。

  关于包工头的角色,我国《建筑法》等法律法规中并无相关解释,包工头背后的“包工制度”也没有在法律中有明确的提及,在法律层面,农民工的劳动是与企业直 接发生劳动关系的,但现实往往是,包工头与企业签订“施工合同”或“劳务合同”,而后与农民工进行口头协议,建立起蹩脚的劳动关系。包工头既有可能是恶意 欠薪方,也可能成为被欠薪的受害者。当欠薪问题发生后,往往发生没有包工头作证,劳动关系无法证明,造成法律连第一步都无法介入的问题,导致工伤赔偿金、 薪资等讨要无依据的情况。

  2012年,由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联合发布《无约束的资本,伤不起的工人——建筑业职业安全与职业保护调查报告》,在调查案例中,九成工人遭受“工伤拒赔”,报告认为,“包工制度”下,劳动合同、工伤保险与职业培训缺失,取消包工制度是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关键。

  政府层面,回应讨薪难问题时,多地都出现过声称取消“包工制度”的强硬措辞。早在2005年,建设部在《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中就提出:三年内,要在全国建立基本规范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禁止将劳务作业分包给“包工头”。

  但是,事实表明,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农民工,在很多情况下,至少相当一段时期内,谁都离不开“包工头”这个听起来不正规的角色所发挥的建立实际 劳动关系的作用,这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制度化的了。当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当城市化尚未将大部分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角色时,农民自身很难掌握 相关工作信息,而建筑企业又不愿承担直接招聘农民为工人的成本的时候,包工头成了联系外出务工农民和建筑企业的纽带,他们代替农民向建筑商议价,代替企业 组织农民施工。

  对于讨薪难问题,探讨“包工制度”,需要正视包工头在建立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在潜藏的资本及建筑体制暴力下,管理责任下放 到包工头一级的做法将建筑工人推 入了一种被遮蔽的劳资关系中,通过法律完善和制度设计将包工头这种角色纳入劳动关系中,承认包括农民工、包工头、企业三方在内的法律上的劳动关系,比立即 让劳务公司完全承担招聘角色更加现实,有更多的可行性,在防止欠薪问题上,至少多了一层保护。

  一面指责包工头“黑心”,一面需要包工头招聘农民工。在改革关键期,这种尴尬难以回避,但也是必须解决的,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改变的环节去作为,积小善而成大焉。

 

(责编:方蕊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