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便重视,到场就到场,何必非得强调“高度”、“亲自”?难不成还有低度重视、亲自不到场?老百姓弄不懂,估计爱说的人也拎不清。重视是否有高低,到场是否可以不亲自,汉语博大精深、表达丰富多彩,还是留给语言专家研究探讨,咱们且不妨剖析剖析“高度重视”“亲自到场”,看看这些官腔是怎样“炼”成的。
为啥一些官员热衷说“高度重视”“亲自到场”?笔者想,有人可能对本职工作、群众关心的事重视不够,或竟至于从不重视,偶尔重视一下当然很宝贵,所以“高度重视”;什么事情、什么场合应该而且必须到场,但经常不到场,一时兴起或迫于压力到场,就得突出,因此说“亲自到场”。还有人别出心裁给上级的言行加上一些修饰词语,以示区别、以示推崇。其实,很多领导干部对此也比较反感,但 “伸手不打笑脸人”,只好顺其自然;另一些人又将之当为“风向标”,随波逐流,推波助澜。久而久之,官腔官话也就成了圈子里的“共同语言”,说官话打官腔也就成了下意识动作。
“鸡同鸭讲”讲不出道道,官员与群众处于不同的话语体系,接不上话、搭不上腔,同样难交流,更难交心。之所以出现“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跟老同志说话,又被顶了回去”,根子就在这里。与群众说不到一块,当然很难与群众想到一起,事情也不可能办到群众心里。长此以往,与群众的距离自然越来越远,隔膜也越来越深。
文风即作风,官话套话泛滥反映更深层次的问题。长期不跟群众谈,接触少了、交流没了,自然不可能说群众的话,自娱自乐搞出一套话语实属必然。作风问题的背后是思想观念有误区。“高度重视”“亲自到场”的主角从来都是官员,几回听过“群众高度重视”“群众亲自到场”?这实际上是官员在潜意识里把自己摆在老百姓之上,因而张口闭口放官腔、不管群众怎样想。作风问题与思想观念误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把自己摆在群众之上,肯定不会深入群众、关心群众冷暖,也不会用群众的语言与群众交流,即便有也多是装腔作势;这又反过来加重了官本位意识。
官话套话,要害在于“官”。是“官”,就会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了解群众想法、不会说群众语言,就只有说套话。其危害不可小视,必须花大力气治!药方很简单:到群众中去,说群众的话,办群众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