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齐鲁晚报:迟报瞒报事故的旧思维早该改了

汤嘉琛
2013年01月08日13:41   来源:齐鲁晚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日前,山西长治市市长张保首次回应苯胺泄漏事故,并就外界强烈质疑的“迟报5日”一事向公众致歉。

这是今年首例引发高度关注的环保事件,也是继南吕梁山隧道爆炸事故之后,又一起性质恶劣的迟报瞒报事故。迟报瞒报不仅让当地民众的健康受到威胁,也贻误了地方政府化解公共危机的机会,无论怎么看都是一着臭棋。这一事件给其他地方政府最重要的一个启示是,迟报瞒报事故的旧思维早该改了。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在四川什邡、江苏启东、浙江宁波等地,都曾发生与环境污染或环保焦虑有关的群体性事件。在以往,很多地方政府常常打着“避免引起恐慌”的幌子,迟报、瞒报环保事故,试图用“捂盖子”的方式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长治市政府部门如今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主要原因是他们错误地沿用了以往处理环保事故的旧思维。这种以维稳为底色的处置方式,已经与如今的舆论生态和社会心理脱节,必然以失败收场。一方面,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信息时代,地方政府很难再像以往那样垄断信息发布权,当地民众只需一篇网帖、一条微博,就能搅起一场舆论风暴,怀有侥幸心理的地方官员应该“与时俱进”了。

另一方面,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公众的环保诉求、健康诉求也比以往更强烈,一旦出现可能危及健康和家园的公共事件,大家总会想方设法地获取更多相关信息。如果遭遇地方政府的迟报、瞒报,势必使得民意出现强烈反弹,进而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最终让政府部门既没瞒住事故又丧失了公信力。

环保事故的确容易影响社会稳定,但在如今的新形势下,试图用瞒报维稳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真正有效的“维稳”手段,是用最大限度的信息公开应对敏感事件,以更开放更积极的姿态及时化解问题,将各方损失降到最低。

(责编:方蕊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