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解放军报:寻找人类崇高的审美追求

——从电影《走过雪山草地》荣膺第八届中美国际电影节三项大奖说起
陈先义
2013年01月05日08:23   来源:解放军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日前,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八届中美国际电影节上,由著名军旅作家王朝柱担任编剧的电影《走过雪山草地》成为各国媒体追踪采访的热点。在该电影节的颁奖盛典上,该剧同时荣膺“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和“最佳剪辑奖”。这不仅是中国军旅文艺创作的一次突破,也是中国电影艺术的重要收获。

  有媒体记者这样说:“《走过雪山草地》能够荣膺大奖,体现了中国在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背景下,中国声音及其软实力的全面增强,体现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不可阻挡的趋势。”确实,在当今国际舞台上,中国声音越来越为世界所关注,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部思想性很强的作品获奖,肯定有它非同寻常的“土坯”和创新。何况,由中美两国的高级别专家组成的中美电影节评奖委员会,历来是以严格、客观且极具学术要求而著称的。《走过雪山草地》这样一部政治色彩极其鲜明的作品,却出人意料地备受评奖委员会专家们的青睐,并以高票荣获3项大奖。这给中国电影、特别是主旋律影片创作以多方面的启示。

  启示之一,面对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走向,中国电影该以怎样的姿态走出国门?这是一直以来困扰中国电影人的问题。近些年来,中国电影确实有不少作品在海外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一些影片因过多展示中国人的愚昧落后为国人所诟病。观众认为这些所谓以“长辫子”为符号的功夫片、宫廷片,并不代表中国文化的全部,甚至误导了海外观众对当代中国文化的认知。总结《走出雪山草地》的经验,有一点特别突出,那就是——宣传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不是运用空喊政治口号的手段,而是用艺术形象的力量给观众以审美的享受。诚如美国一位资深评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人们在战胜苦难时所表现的真诚团结和牺牲精神,在高尚信仰引领下的精神追求,不仅应为中国观众所敬仰,它也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因此我们有理由把它推荐给世界。”

  启示之二,电影艺术走向世界,就不能不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观众的审美差异,要在更高的层面表现精神和思想,尽可能地寻找人类对审美的共同追求。《走过雪山草地》能够在海外获得认同,就在于它在创作上不是一般性的揭秘历史遗闻、演绎战史战例、再现历史人物,而是赋予了作品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更强烈的艺术表现。作品用全虚构的人物故事,以一支红军剧团过雪山草地的经历为载体,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剖析,塑造了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人们为追求信仰所表现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实际上,它在哲学、道德等多个层面,深化了对长征精神的张扬。正因如此,影片通篇虽没有一句豪言壮语,却在观众中引发了强烈的思想共鸣。

  启示之三,在当今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艺术家应该有更广阔的胸怀和创新精神,应该有面向世界的更远大的眼光。《走过雪山草地》获奖后,编剧王朝柱同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他之所以投入这部作品,就是希望在其以往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中能有所突破,运用艺术手段向海外观众宣传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展示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进取精神,从而让中国的红色题材走向世界。

  在文化艺术的层面上,世界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以更快的步伐走向世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造更能展现我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需要中国作家艺术家做出更多的努力。我们热切地呼唤,能有更多像《走过雪山草地》一样的好作品问世。

(责编:方蕊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