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级贫困县湖北郧西县七夕广场上,有一座“世界第一牛”铜雕。这座铜雕由12吨纯铜铸成,是世界最大的卧式铜牛,也是该县最具标志性的雕塑之一,耗资达百余万元。(12月25日《广州日报》)
近年来,国家级重点贫困县的类似“壮举”层出不穷,甘肃古浪县2009年1至10月的财政收入仅有7044万元,但在当年9月却耗资500万元,将重369吨的甘州石,从古浪峡搬到9公里外的金三角广场作为城标。国家级贫困县河南固始县,行政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耗资2亿元。
笔者认为,贫困并不可怕,怕的是发展思路不清,方向不明;怕的是明明没有钱,却还要大手大脚花钱,劳民伤财地瞎折腾,结果不但没有脱贫致富,反而雪上加霜。
这些年来,包括国家级贫困地区在内的一些地方,争“xx第一”,搞“标志性建筑”已成为一种风潮。用国家的钱,搞“xx第一”,虽然事情办得很“牛皮”,但是,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此风不可长。
同样是国家级贫困县,陕西省宁陕县却把钱用在刀刃上,办出了“富教育”。当地官员认为,只有教育发展了,经济才能发展,才能最终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他们率先推行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免费教育,今秋开学之前,宁陕县又推新政:免除全县公办和民办幼儿园2040名学前幼儿的保教费。至此,宁陕县的免费教育扩至15年。还有一些过去比较贫困的地方,则通过发展特色经济,实现脱贫致富。又如浙江义乌,原来非常贫困,当地政府积极搭台,培养市场,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小商品的道路,现在更做成了“国际超市”。因此,越是贫困县越要善于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毫无疑问,都是充分发挥民众和官员的主观能动性,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并用拓荒牛的精神,一步一步探索出一条发展道路。因此,在笔者看来,发展也好,脱贫也好,脚踏实地用足“牛劲”,至关重要;而好大喜功的“第一”,虽然很“牛皮”,但是却与科学发展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