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乘出租车出行已成为许多市民出行的惯常选择,出租车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公共交通工具。出租车所承载的,也已不仅仅是“城市窗口”之类的形象意义,还有民生重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出租车的服务功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它由基本上是为宾馆饭店旅客定点服务的少数人的交通工具,逐渐演变为旅客、市民特别是城市白领的常用代步工具。打车,不再为“有钱人”独享,而是越来越大众化、平民化。
快捷、方便、舒适,出租车的这些好处,可以说是除了私家车以外其它交通工具所不具备的。这种不断增长的用车需求也向现有的服务及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让人郁闷的是,管理、服务跟不上新变化,加之道路拥堵等原因,一些出租车司机的服务水平不升反降,使打车难、拒载成了较为普遍的“城市病”。特别是在恶劣天气(刮风、下雨、下雪等)和特殊地点(如火车站、购物街、超市),这类问题就更加严重。近些年,不仅消费者怨声载道,出租车司机也牢骚满腹。
乘客不满,司机也不满,当服务者与被服务者都怨气冲天的时候,是不是说明出租车管理出了问题?这是城市管理者亟须反思的。因为,小小的出租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它不仅关系到数以千万计的消费者的权益与生活质量,同时也关系出租车司机的权益与生活质量,是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
有专家认为,如果承认出租车的公共交通地位,政府就应该在政策上扶持它,让它合理正常地发展。在出租车行业的发展和运营价格的制定等方面,不能只从赚钱的角度去考虑,而应从大交通的概念着眼,从提高社会总效益出发来看问题。在出租车行业管理方面,应有意识地将出租车纳入公共交通管理范畴,遵循服务意识优先和让利于民的原则。
而作为城市管理者,对于新形势下的出租车消费者的需求,包括出租车司机的合理诉求,以及政府在其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是该给予足够重视、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拿出科学合理对策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