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千里景不同。12月20日上午10时,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京广高铁各车次车票开始销售。与此同时,关于京广高铁的运行时间、车次、票价等相关信息的猜测就此尘埃落定。然而,在北京西至广州南G字头列车最低865元,最高2727元的票价公布后,很多网友连称“太贵”,并表示这一定价区间并未考虑到国内主流人群的实际收入水平。相关部门回应说,有一部分人认为高,也是正常的。同时,也会有部分人认为价格适当。
就市场的逻辑而言,高铁票价,高也好、低也罢,不过是周瑜打黄盖。就像一杯咖啡,非得指望它卖出白开水的价格来,显然也有点不合常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京广高铁的高票价遭人抱怨,但并未影响其销路。截至12月20日下午4点,记者在铁道部12306订票网站上发现,北京到广州的首班高铁G801次一等座只剩一张票,商务座则已经售罄,12月27日北京到深圳的G71商务座余票则只剩4张。可见,市场似乎不是很买“太贵”的账。
客观而言,仅仅从数字观感上,我们很难说高铁票价究竟是贵是便宜。一来,这价格确实也是经过国家物价部门批准的;二来,说得很清楚,票价的制定主要考虑三个因素,建设成本、运营成本和乘客的承受能力;三来,就此间专家学者的算账法则来看,这是新产品,还是试行价,且基本还是“友情甩卖”的定价法。可为什么民众还是觉得“太贵”了呢?
看似是价格上的怨言,不过是权益上的纠结。
相较于成本,高铁也许确实“不贵”,但相较于民生,这高铁显然“不便宜”。参差多态,世界之美。换言之,你有你喝咖啡的自由,我有我喝凉白开的权利。又或者像马路上的私家车和自行车,穿行后者呼啸,不能牺牲一方的路权成全另一方。这是底线的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说,随着动车高铁的喧嚣,我们越来越怀念“绿皮车”。
“绿皮车”上的爱,不是那一抹绿色,也不是蜗牛般的速度,更不是拥挤逼仄的遭逢——只不过是穷人回家的“平价之路”。因为这些车,回程的车票才不至于成为天大的负担,家那头的灯火才不至于因为物质的考量而望穿团圆的双眼。
遗憾的是,“绿皮车”越来越少,“子弹头”越来越多。尽管之前除票价高昂的京广高铁外仍有一些相对廉价的普通列车可选,但随着京广高铁的开通,“多趟普通列车将会停开”。有一些数字,令人心有戚戚:武广高铁通车后,停开3对普通列车;沪宁高铁后,停开25对普通列车;京汉高铁通车后,停开5趟普通车;京广高铁开通后,停开38对普通列车……在这些数字之外,是另外两组耐人寻味的数字:一是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7%,数亿人常年迁徙;二是《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显示,2011年农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在“继续增加”的情况下,也只有9260.57元。这样的收入,每月还不够做一次最便宜的单程的京广高铁。
有一点是肯定的:廉价出行,也是民生权益。当高铁呼啸向前的时候,能不能稍微等等“绿皮车”,等等那些可能暂时还赶不上车的“腰包”?发展高铁自然是好事,但保障低收入者出行权益,起码让其买到一张廉价的“门票”,去闯世界、或者闹人生,这是以民生为取向的“路网”的底线责任。
春运在即,让民工兄弟买上一张便宜的火车票,这何尝不是最温暖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