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个人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书本知识的滋养。对领导干部而言,读书不但是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的需要,更是提高履职能力、做好本职工作的现实要求。当今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知识更新和技术革新,不读书、不学习、不与时俱进,就无法胜任本职工作,就很难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作为领导干部,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无法管理、领导、教育好一个团队,更谈不上承担起执政兴国、发展经济、服务人民的重要职责。
但在一些领导干部看来,忙于事务、忙于迎来送往的现状与读书学习的愿景之间,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于这个问题,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先生其实已给出过答案:“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这个著名的读书“三上”理论,其实讲的就是“挤”时间读书的道理。随身携带一两本书,在等人、等车、等开会的间隙看几页;办公室里放几本书,工作闲暇时“消遣”几页;床头枕边放本书,每天睡前读几页……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书读完。习近平同志在谈到领导干部读书问题时强调,领导干部应当围绕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选择那些与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密切、自己爱好和有兴趣的书来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多年来,笔者坚持每天至少“挤”出1至2小时用于读书,工作时间事务繁忙就“挤”休息时间看点书,白天没时间就在临睡前阅读几页,本地买不到的书就从网上买,同时充分利用节假日尽可能多读点书。除了新闻专业书籍、新闻作品以外,对文学、经济、金融、法律、励志类书籍也都有所涉猎。为了学习兄弟报社先进的办报理念,笔者每年都会订购几份党报和国内知名的都市类报纸,对他们的稿件、版面、新闻策划、办报理念等进行系统的研究,从中找到了很多改进报纸采编和经营的好思路、好方法。
“挤”时间读书,要求我们必须静得下心,少一份浮躁,多一份淡定;少一点借口,多一份养成,养成喜读书爱读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一代伟人毛泽东,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抑或和平建设时期,其压力之“大”,工作之“忙”,绝对不亚于吾等凡人,但他仍能坚持“挤”时间读书、静下心来读书。他曾借着煤油灯的微弱光亮,把李达撰写的42万字《社会学大纲》,整整看了10遍,并在书眉和空白处写下了1万多字的批注。他把300多万字的《资治通鉴》看了17遍,约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点评了一遍。这种“书读N遍”、“批注万言”的读书习惯,难道不令吾等汗颜、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吗?
不可否认,如今的领导干部日常事务繁杂,招商引资任务重、服务重点项目不容懈怠,“5加2”、“白加黑”,工作压力大,同时面对的诱惑也很多。“挤”出时间、静下心来读书,不但能学到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还能使人冷静理性地思考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做到宠辱面前神闲气定、诱惑面前心静如水。
(作者为新余日报社党组成员、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