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光明网:“末日”谣言虽破 反思不能止步

凌国华
2012年12月21日10:12   来源:光明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今天是12月21日,冬至,也是近期甚嚣尘上的所谓“世界末日”来临的日子。清晨起床,人们发现,虽然各地阴晴雨雪天气不同,但并未出现所谓“世界末日”会“山崩地裂、洪水滔天”的骇人景象。“末日谣言”不攻自破,消于无形。正逢周五,隔天就到双休日了。

  面对不可预知的灾难事件(即便是谣言),在畏惧心理的作用下,人们大多出现恐慌状态。这是人类最原始的自然属性(即动物性)使然。而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华夏民族,对于灾难和死亡更有着独特的心理忌讳,因此对于所谓“世界末日”的社会感知更加敏锐。然而人之所以为人,还在于我们有不同于低等动物的社会属性,在基于社会关系形成的网络中,人们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主观能动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更高级的哲学观。在科技和生活经验的辅助下,人类面对灾难,虽然会出现恐慌,但能够主动抑制恐慌,积极采取措施趋利避害。在悠久历史的洗礼过程中,华夏民族在这一方面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我们看到,在“世界末日”流言飞扬的日子里,大多数民众安之若素,未受多大影响,虽然他们或许也会拿所谓“世界末日”调侃一下自身不甚理想的生活状态。

  然而,即便是一小部分人相信所谓“世界末日”,同样不可小觑。为何他们对赤裸裸的“谣言”没有分辨能力?面对子虚乌有的“世界末日”,他们为何会如此畏惧恐慌?为何他们在谣言侵袭下会做出一些荒唐的举动?无可否认,现代社会物质生活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精神文化方面的公共产品还不能完全满足公众需要,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脱节,再加上价值多元化思潮的侵蚀,社会整体氛围无可避免地笼罩着浮华喧嚣的氤氲气息,更由于改革开放过程中各种体制机制不完善所遗留的“体制罅隙”,由此给一些负面能量以可乘之机,负能量遇到处于精神迷思和信仰迷惘的少数人群,就会对公众心理产生难以避免的摩荡碰撞。对这种非正常的扭曲状态,当然需要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予以冲解和檃栝。

  虽然“末日谣言”不攻自破,人们的恐慌心理也在逐渐消褪,但“末日谣言”消散之后的反思却不可少。不可否认,人们的“末日恐慌”很大程度上来自子虚乌有的“世界末日”,但或许一部分也来自对当下生存环境的不尽满意。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大框架下,社会断裂、阶层固化,弱势群体发展平台不够广阔,发展机会不够公平,利益诉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回应,等等,无疑会引起民众的不满意。这种微微的不满逐渐累积,恰好遇到了“世界末日”谣言撕开的口子,于是羼杂在灾难恐慌的公众心理中一并发酵。在此情势下,反思“末日谣言”,就是要不断提升民众生活环境,促进族群融合,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为全体公众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发展环境。

  所谓“世界末日”最令人恐惧的,是那些毁灭性的自然灾难:洪水、海啸、地震、火山,以及各种极端恶劣天气。这些自然灾害,很多在现实社会中都发生过,并且以后还会发生。自然灾难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知识将灾难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这同时包括心理精神影响和物质影响。或许是灾难造成的伤疤太深,对于灾难我们大多采取一种习惯性遗忘的态度,对于过去的灾难总是不愿意提起;或许对于生命看得过重,以至于对死亡产生了严重的恐惧。保护自然,重视环保,直面死亡,珍惜生命,用科学常识规避灾难,将灾难带来的影响最小化,同样也是“末日谣言”破碎后应反思之处。

  “末日谣言”不可怕,可怕的谣言过后认识不到反思自省的重要,由此当下一个谣言不期而至时,同样的恐慌同时到来。这才是人类最大的恐慌。试想一下,如果2012年12月21日真的是“世界末日”,你将何以自处?如果“末日”洪水到来,你是否会将有限的救生艇让给老人、妇女和孩子?如果极寒恶劣天气将你困在图书馆不得不依靠焚书取暖时,你能否意识到哪种书虽然枯燥乏味却必须留下以延续人类文明,哪种书虽然花哨有趣却可以毫不心疼地烧掉以作取暖救命之用?(凌国华)

(责编:方蕊娟、赵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