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光明日报:如何能让农民工的冬天不寒冷

胡印斌
2012年12月17日08:42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11月30日,河南郑州一座立交桥下,农民工刘红卫在露宿20多天之后身亡。12月12日,同样是郑州,在该市的解放路和二马路交叉口,一名中年男子在路边坐了三天三夜后身亡。央视《新闻1+1》日前播出的节目《立交桥下,难过的冬天》追问:为什么在同一座城市,在前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面会有两个生命死于街头?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农民工刘红卫的孤独离世已经让公众感到震惊,而眼下这名无名氏农民工的再度亡故,更是深深刺痛了人们。这些接连发生的悲剧,就像一个个刺目的惊叹号,以生命殒落的极端方式向人们诉说,城市里的寒风中,还有农民工这样一个缺乏遮蔽的群体,他们正期待着城市向他们张开臂膀。

  从不断披露的新闻事实看,城市并非完全无动于衷。如现场目击者所言,120来了,110也来了,民政局救助站也来了。不仅如此,这个城市还有很多善良的普通人,一瓶热水、一件棉衣,为这些农民工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方方面面似乎都尽力了,尽责了,然而这些救助并没能挽回他们的生命。

  实际上,悲剧的背后,是这一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艰难挣扎。其一,这些年来,国内很多城市都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救助机制,应急救助、民政收容、社会救助,等等。这些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弱势群体提供援手,但如果放置到中国大规模城市化的广阔视野来看,显然还有些单薄。

  其二,从农民工自身来看,城市的“屋顶”太昂贵,四处打工的他们很难为自己找到这样的庇护。很多农民工进城后无落脚立足之处,很多时候,他们找到了一份工作,就意味着找到了一片“屋顶”、一口饭食。如果无工可做,则一切都付阙如。一方面,这种现状导致很多农民工在就业上议价能力不高,“有活就干”;另一方面,也使得其抗风险能力太过单薄,一点风寒袭来,即可造成灭顶之灾。

  那么,如何才能让农民工的冬天不寒冷。首先是制度发力,政府应该拿出更多的善意、更积极的努力,让救助制度能够真正为转型期的农民提供切实的帮助,祛除以往对立的城乡思维,柔化城乡边界,构建起和谐的新型城乡关系;其次,社会也应该多些作为,社会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其联系广泛、信息丰富、组织健全的优势,帮助农民工克服现实困难。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持续加速,在未来并不遥远的日子里,还将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被波及,城市对此应有一种紧迫感。

(责编:方蕊娟、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