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央视网评:七常委履新“满月” 引领改变中国的力量

邓海建
2012年12月14日09:53   来源:央视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于历史而言,一个月似乎很难改变什么;于2012年的中国来说,一个月又改变并表达了很多。

  从2012年11月15日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亮相人民大会堂一楼东大厅算起,七常委履新迄今已有(近)一个月。“满月”在中国有着很美好的意象,我们有很多与“满月”相关的诗句,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譬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个月来,中国自上而下迎来扑面清风,民心向稳,民心思进。

  都说“旁观者清”。这一个月,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七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备受外界关注,“有力、高效、务实”和“谋变”等词汇成了全球媒体报道“习李体制”的“热词”。英国《独立报》认为,新领导人“简短的、直戳要害的讲话,伴随着朴素的语言和非正式的形式,正成为新的规范”;泰国《曼谷邮报》则认为,“中国的新领导人肩负着柔化中国官员形象的任务”;日本广播协会(NHK)看得更远,“建国之后出生、改革开放时代成长、受过高等教育、在严苛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习、李等人,他们更加开放、放松和自信”。也许正因如此,在最新公布的《福布斯》杂志“2012最具权势人物”排行榜中,中国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分别名列第9位和第13位。

  这些难得的褒奖之词,在一个月内蜂拥而至,这与外媒“挑刺中国”的癖好似乎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事实上,谁都知道,这样的赞美并非“溢美”,更非空穴来风。11月15日,习近平在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把人民放在首位,语言中带着“一股亲民的清风”;11月21日,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时,要求“不念稿”;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面对电视镜头,引用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触发民众诸多感慨与想象;11月30日,王岐山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他请在场专家少说客套话,能不读稿就不读稿……从见面会到“新南巡”,从深入基层到“八项规定”,变化就在不封路、无红毯的考察里,变化就在低规格住宿与自助餐等细节中。

  新一届领导人传递给中国亲民而务实的美好印象。在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了145词。语言上的频密,传递出执政理念上的鲜明取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看重人民,就是看重责任、看重民生。也正是在这个逻辑下,务实才成为执政风格的必然选择。譬如新出台的“八项规定”要求领导干部,“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转文风,改会风,“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而近期中央领导人确实身先士卒,此风习已经对下面的政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一届领导人传达给世界改革而创新的理想信念。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引领下,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7日至11日在广东省考察调研,短短五天内,接连视察深圳、珠海、佛山、广州等改革前沿地区,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强调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于是这些天,“先行先试”、“敢于吃螃蟹”、“闯出一条生路”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催人奋进的俗话俚语热遍了舆论场。而如何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正成为举国关注的公共议题。

  从十八大报告中的“美丽中国”,到习近平讲话中的“美好生活”,在中国的公共政治生活中,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正在生成,一种革故鼎新的气象正在氤氲。是的,这是涅槃重生的力量,这是改变中国的力量。

(责编:方蕊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