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新論:辯証把握“穩”與“進”

胡鞍鋼  張  新

2017年01月05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穩”是條件、是手段,“進”是目的、是方向,穩中求進不是無所作為、不敢作為,而是要奮發有為、以進促穩

  

  “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穩中求進”上升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確定為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能否正確認識和把握“穩中求進”,顯得尤為重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一直強調“穩中求進”總基調,這並不是簡單的重復,恰恰反映了黨中央在經濟工作的指導中,對經濟形勢判斷更加全面、宏觀調控決策更加客觀、工作思想方法更加成熟、經濟政策框架逐步確立。把“穩中求進”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是中央冷靜觀察、縝密思考世界發展大勢后作出的重要判斷。

  為何要“穩中求進”?目前,世界經濟整體低迷可能還將持續一段時間。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2012—2015年全球增長為3.4%,2016年隻有3.1%。更重要的是,全球正陷入嚴重的“逆全球化”過程之中。突出表現是,全球商品貿易佔GDP比重從2008年的51.8%下降至2015年的44.1%,僅相當於本世紀初的水平。而在中國,這一比重下降幅度更大,從2006年64.5%的頂峰下降至2015年的36.4%,下降幅度接近30個百分點。行穩方能致遠。把“穩中求進”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不僅是大勢所趨,更是黨中央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問題導向、底線思維的重要體現。

  “穩中求進”怎麼辦?首先要實現“穩”。穩,首先在實現宏觀經濟目標要穩、宏觀經濟政策要穩。要在穩的前提下,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穩住大局、穩住市場預期。穩,還要更加積極主動地防范風險。既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也要實現就業穩、物價穩等社會民生目標,以“社會穩”促進“經濟穩”。

  辯証地理解和把握“穩”和“進”、“穩”和“好”之間的關系,是充分發揮“穩中求進”這一經濟工作方法論的關鍵。“穩中求進”,“穩”不是目的,“穩”是條件、是手段,“進”與“好”才是目的、是方向。“穩”才能更好地進。穩中求進不是無所作為、不敢作為,而是要奮發有為、以進促穩。

  如何“求進”?怎樣“向好”?這就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經濟結構性失衡的問題,引導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穩中求進,就是要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提高三個效益:一是經濟效益,即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勞動生產率提高、創新驅動作用增強、經濟結構優化﹔二是社會效益,要更多地消除貧困、實現就業、改善民生﹔三是生態效益,要努力實現節能減排效果超過約束性指標,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要進展。而這些,都離不開改革。要更好發揮改革牽引作用,加快國企、財稅、金融、社保等重點領域的突破,以改革促發展,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實現經濟大局的“求進”“向好”。

  “十三五”時期,國內外發展環境更加錯綜復雜。隻有堅持繼續“穩中求進”,才能“行穩致遠”,從容“乘風破浪”,平穩駛過各種暗礁險灘,順利實現各項目標任務。在這個意義上,“穩中求進”的重要性無論怎樣強調都不為過。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 


  《 人民日報 》( 2017年01月05日 05 版)

(責編:黃瑾、趙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