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江
2017年01月04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國的未來必然屬於“可愛、可信、可為”的年輕人,走進他們的世界,找到他們存在的地方,構建共同的生活和價值,師長不可回避
朝氣蓬勃、好學上進、視野寬廣、開放自信——在日前舉行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點評了“95后”大學生群體。面對“可愛、可信、可為”的新一代青年,該如何向他們傳遞知識和價值,亟須與時俱進的思考和實踐。
在筆者工作的教育現場,與“前輩”相比,這一代的年輕人顯然更知道自己是誰,以及自己想要什麼。他們多數人都能夠與師長清爽自然地對話,而且往往超越了師生之間傳統的交流內容,除了學習知識,從生活態度、人生價值到社會熱點,幾乎無所不包。當“80后”已經成長為單位的中堅力量,“90后”紛紛結束學業奔向社會,佔領校園的“95后”們,已經開始進入屬於自己的時代,他們渴望去了解世界,也願意去改造世界。
“95后”還算得上是中國第一波真正意義的“互聯網一代”。互聯網在全國范圍普及始於世紀之交,而社交網絡的興起則又在10年之后。這也就意味著,很多對於“80后”“90后”來說要到幾乎成年后才能了解的東西,“95后”在青春期便已了然於胸。由於經歷了互聯網技術帶來的前所未有的知識大爆炸,他們往往有著廣闊的視野和胸襟。世界對於他們來說是過早祛魅的,也是高度部落化的。同時,網絡化的成長體驗,讓“95后”與現實世界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他們會勇敢地質疑在我們看來不言自明的東西,也會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加篤定的把控力,但也缺少一些對現實世界的真正體察。這一代的崛起,意味著互聯網文化已經成為一種土壤,青年成長已經形成一種全新的模式,並開始自覺地接受歷史和社會的檢驗。
我們這些“慢慢變老”的師長與日益年輕的學生之間,存在著日益變寬的代溝,但不應該認為代溝是個壞東西。恰恰相反,承認代溝的存在並積極、善意地與“溝”另一端的人展開對話,才是教育的應有之義。事實上,“95后”的大學生,顯然比“80后”的老師更樂意去做這件事。無論是“年輕人不可理解”,還是“不要去礙年輕人的眼”,都是看似自知之明之下的一種逃避。筆者的“95后”學生們,其實很樂意去傾聽“老家伙”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哪怕與學業、專業毫無關系。互聯網在聯通了不同地理空間和時間線上的人的同時,也磨平了很多人際交往中的身份差異。我們民族的復興之夢、我們國家的百年目標、我們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95后”成長的一部分,既然大家因為共同的話題和旨趣走到了一起,又何須在意誰是老家伙誰是新伙計?
誰又不曾是少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人正在觸摸“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能夠在人生黃金期參與這個偉大歷史進程,實乃“95后”學生的人生之大幸。今天的教育者,應該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學習體會、生活歷練,讓他們感知到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讓他們認識到建功立業的舞台空前廣闊,夢想成真的前景無限光明。
少年強則中國強。“95后”是無差別心的,他們看似“無法無天”的一面,反而是家中長輩和教育工作者最需要去好好珍惜和引導的。任何一種文明的生命力,都體現在對新的思維方式的包容和滋養。中國的未來必然屬於“可愛、可信、可為”的年輕人,走進他們的世界,找到他們存在的地方,構建共同的生活和價值,師長不可回避。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師)
《 人民日報 》( 2017年01月04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