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樂風
2016年12月30日09:28 來源:京華時報
縱然我們以良善之心揣度這次烏龍行為“純屬意外”,也不妨以最壞的打算估量事端,把“防火牆”建得更堅固、更結實。
人民幣匯率的波動,一直是市場高度關注的金融議題。日前發生的一幕“人民幣匯率破7”的烏龍事件,更是引發了市場的情緒波動。多家媒體援引彭博社數據稱:“在岸人民幣兌美元突破7整數位心理關口。”對此,中國人民銀行連夜辟謠,彭博社也發布聲明承認數據存在瑕疵。盡管如此,事情的真相、原委還有待進一步調查核實,無論如何這都再一次呼喚金融監管加快補位。
類似的“報價烏龍”我們已多次見識,股市、匯市、期貨市場都曾有過技術上的誤操作。每次“烏龍”都干擾了正常的交易秩序,甚至造成投資者巨大的財產損失,以及難以彌補的心理傷害。對此,有關方面進行了相應的查處與懲戒,但收效並不明顯。以至於總有人懷疑誤操作的技術背后,會不會有故意操縱市場的“金融大鱷”?顯然,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關切,隻有監管部門有權給出明晰答案。
金融資本的貪婪、任性,早在馬克思的筆下便有精彩論述:“用剝削他人勞動的辦法來發財致富——發展成為最純粹最巨大的賭博欺詐制度。”因此,依法嚴格規范金融活動參與者,包括相關的財經媒體與所謂的“消息靈通人士”,乃是任何市場經濟的共有要旨。這方面,前有車后有轍,我們也出台了不少監管法規,還嚴肅查處數位變賣統計數據的“內鬼”。
但是,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被監管對象的靈敏度往往更高,作弊的手法也越來越狡黠。縱然我們以良善之心揣度這次烏龍行為“純屬意外”,也不妨以最壞的打算估量事端,把“防火牆”建得更堅固、更結實。畢竟,在天價回報率的支持下,隨時都可能發生不可預見的金融“背德行徑”,釀成難以挽回的惡果。
更重要的,金融資本的肆意泛濫,還因為實體經濟的缺血。本來回報率就低的實業,難以獲得金融信貸的滋潤。反過來,越來越多的資本、權力、媒介開始涉獵“錢生錢”的衍生品工具。種種尋求一夜暴富的游資,最善於悄無聲息“俘獲人心”“尋租交易”,完成“資本人格化”的買賣。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未雨綢繆,是對實業與勞動的尊重、對法治與公益的敬畏。
所以,當務之急不僅要就事論事,更要痛定思痛,反思個案背后的監管缺口,盡快把法治化、科學化的監管力量集中起來,逐一排查可能的消息源、風險點,對一切金融領域的違規行為說“不”。如此,我們的金融生態才能逐步恢復健康,恢復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意與初衷。惟其艱難,更顯勇毅,老百姓的血汗錢才不會一夜之間打了水漂,民眾對金融安全的信心、對財經媒體公信力的支持,才會在新的一年裡破土贏得新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