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坡
2016年12月30日09:28 來源:光明日報
健康的電影產業是不懼惡評的。一部電影若隻拍到6分,卻想要7分、8分的好評來拉票房,也是沒有出息的。中國電影若想揚帆出海,更應該做好接受刺耳批評的准備。
近日,一篇名為《豆瓣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的文章刷屏。該文批評“豆瓣、貓眼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惡評傷害電影產業”,由此引發一場影評與電影產業關系的大討論。與此同時,貓眼專業影評人評分下線,引起網民大量解讀。
這場大討論從一開始就呈現一邊倒的趨勢,很少有人贊同“惡評傷害電影產業”的觀點。到了后面,輿論批評的靶子都消失了。
很快,《人民日報》評論公號發表文章《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同時有媒體針對豆瓣、貓眼被“約談”一事,援引了電影主管部門負責人士的發聲,“電影局沒有與豆瓣等平台有過任何接觸”。《豆瓣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一文的作者也回應稱,該文不是為了有意針對豆瓣、貓眼。
回過頭來看,這是一場誤會嗎?似乎又不是。電影產業的內部人與影評人論戰已有先例。今年內地電影總票房不如人意,年終反思時自然需要一個解釋。對一些人來講,“惡評”是很順手的答案,然而這也是一個錯誤的答案。
應該承認,這幾年的國產電影是有進步的。新導演不斷涌現,令人眼前一亮的佳作時有出現,類型片也正在成熟起來。國產片在努力,影評人也給了國產片足夠的尊重,真正好的國產片是能拿到高評分的。比如今年的《驢得水》《湄公河行動》在豆瓣上的評分都在8分以上。
豆瓣、貓眼的打分機制當然也有一些問題。但最大的問題來自電影產業本身,即某些電影宣傳方動歪腦筋,雇用“水軍”給自己刷好評或給競爭對手刷差評。當網友注意到“刷分”現象時,往往會自發進行逆向操作。
這樣來回刷出來的打分自然是不客觀的,但有趣的是,“混戰”的結果往往是刷好評與刷差評的互相抵消,最終評分仍不會偏離太遠。
像其他領域一樣,影評圈的輿論沒那麼容易被個別人所操縱。夸得太猛或“踩”得太狠反而可能刺激網友的逆反心理。觀點有分歧的人群,本身就形成了一道防浪堤。
以豆瓣為例,雖然具體到一部電影的評分經常引起爭議。但總體來看,8分以上的片子和6分以下的片子是有本質區別的,過譽或埋沒的電影非常少。當然,每個平台都有一些傾向,比如豆瓣用戶偏愛文藝片,對商業大片不感冒。但隻要了解這個規律,就不會被誤導。
有些導演喜歡說,他們不是給影評人拍的電影。同樣,影評人寫作、觀眾打分也不需要時刻當心傷害電影產業。健康的電影產業是不懼惡評的。一部電影若隻拍到6分,卻想要7分、8分的好評來拉票房,也是沒有出息的。中國電影若想揚帆出海,更應該做好接受刺耳批評的准備。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