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鐘的
2016年12月29日08:31 來源:光明日報
大師,是指在某領域具有深刻造詣、享有盛譽的人。清華大學“永遠的校長”梅貽琦的一句演講詞,屢屢被后人引述:“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亦提及了當今大師的稀缺。現實中,無論在哪個領域,大師都是少數,每一個大師都需要一個鍛造磨煉的過程。
前不久,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發布《第一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評審結果公示的通告》,准備一口氣向280人頒發“第一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稱號。一夜之間,在雕塑工藝、漆器工藝品、抽紗刺繡工藝品等近十個領域,涌現出這麼多大師,好一派群星璀璨的熱鬧景象。
這當然是一種幻覺。跟之前的歷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相比,這次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評選顯得缺乏歷史積澱。前者自1979年開始評選,截至2012年共進行了6屆,歷史上獲得這一稱號的人員不過四百多人,其中,不少大師已經去世。但在2013年,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於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取消由部門評選,轉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舉辦,但至今尚未舉辦。因此,各行各業都籌劃著辦出自己的“大師頒獎禮”,但一次280名“大師”雨露均沾,未免就失之草率了。
當下,大師的內涵得到了拓展,已不局限於梅貽琦、錢學森等學者在狹義科研領域對大師的描述。搞火箭發射可以出大師,制作煙花爆竹同樣可以出大師,這也契合行行出狀元的傳統文化。然而,不管在哪個行業領域誕生的大師,都要具備實至名歸的大師底蘊,通過精湛的技藝與口碑的塑造,先在行業中“養成”,然后才能“評出”。
日本素有“職人”精神的說法,最優秀的“職人”就是日本的大師。日本同樣也有政府評選的文化大師稱號,那就是國家認定的“人間國寶”。日本對“人間國寶”的評定持以非常審慎的態度,必須是代表某行業領域頂尖水平的人才能獲得這一稱號,現存的全日本“人間國寶”僅有一百余人。
不過,在沒有評上“人間國寶”之前,這些大師在民間和行業內已取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國家的認定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但在國內一些領域,大師評選則少了分嚴謹,多了些浮躁。一些所謂的大師在行業內部尚且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可,遑論在公眾心目中的影響力﹔還有一些大師早就脫離一線崗位,專業水准很難保持。這樣評出的大師,其含金量會大打折扣。
大師的地位不是評出來的,而是大師們憑借專業素養修煉出來的。顯然,機構評選的“大師”,與真正具有大師范兒的大師,不是一碼事。人們時常懷念以往的學術大師,盡管沒有什麼組織給他們頒發証書獎牌之類的東西,但是公眾和專業領域自然有一杆秤,那些人們至今耳熟能詳的名字,早已刻在了歷史的榮譽牌坊上。沒有大師評選,同樣大師輩出。相反,一些不擇手段取得大師稱號的人,很快就會湮沒在時代的煙雲中被人遺忘。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