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時評:環境考核就應突出群眾感受

孫秀艷

2016年12月27日08: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個凸顯公眾獲得感的評價考核體系,讓領導干部隻能通過切實提升環境質量來獲得認可、贏得成績,從而讓生態文明建設不偏離正確的軌道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首次對各省區市實行年度評價、五年考核機制,並明確“考核結果作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干部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因此備受矚目。

  管理學中有句名言,沒有考核就沒有管理。對生態文明建設而言,是否納入對領導干部的考核體系也是風向標。而此次出台的考核辦法更進一步,在指標設計中提高了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程度等反映“群眾獲得感”指標的權重,突出了群眾滿意度作為生態文明建設評價考核的重要標尺。

  回溯以往生態環境方面的考核,大多是以數據考量工作。數據有說服力,也有其局限性。如果拋開百姓滿意度,考核也可能淪為報賬對數的游戲。表面上看,任務都完成了,但環境質量卻沒有提升。比如約束性的污染物減排、能源節約指標,對各地設定相應的比例,這些任務經層層分解,最終變成每個地方、每個單位的任務。為保証任務完成,有的地方加大投入拿出真招,但也有的地方“開動腦筋”巧做賬目。最終,大家雖然都“完成”了考核任務,結果卻大相徑庭:出真招的環境質量肯定有變化,忙對賬的則造成環保數據和群眾感受“兩張皮”。

  這次的考核辦法出台之前,有人擔心,是否還是停留在數據層面?仔細審視考核辦法及相關部門配套制定的《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和《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不難發現“公眾滿意度”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關鍵詞,而且被賦予了較高的分值。

  也有人疑慮,現階段突出群眾滿意度的考核價值,會刺激一些干部追求短期的治理效果,做表面文章。因為即便地方下定決心、加大投入、埋頭苦干,也還需要不短的時間才能見到效果。這個過程有可能出現評價錯位,比如“種樹的人”得不到合理評價、受委屈,而“乘涼的人”卻坐享其成、得獎掖。但是,從生態文明建設評價考核的內在要求講,群眾的感受和發言權,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也隻有把群眾滿意度作為評價考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追求評價考核結果與群眾切身感受的一致性,才能增強評價考核制度的說服力。各地也應該有這樣的信心,隻要是真抓真落實,群眾也不至於提出一夜之間重現碧水藍天的要求,而是能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因為看到希望而產生獲得感。

  讓公眾滿意,永遠在路上。一個凸顯公眾獲得感的評價考核體系,讓領導干部隻能通過切實提升環境質量來獲得認可、贏得成績,從而讓生態文明建設不偏離正確的軌道。更重要的是,隻有把群眾評價放在心上,並鼓勵公眾親身參與,大家才能體會過程之艱難,為克服每一個困難齊心協力,為每一點改善歡欣鼓舞。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出發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以群眾之心為心,以提升公眾滿意度為目標,做好生態文明建設評價考核,美麗中國的願景就會實現在我們的努力之中。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27日 05 版)

(責編:黃策輿、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