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鼎鼎
2016年12月26日08:5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治理的兩盞燈,隻有它們照亮彼此,才能在社會生活中也在人們心頭相映成輝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價值引領至關重要。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同時強化社會治理的價值導向,既契合當前的現實需要,也體現出一定的前瞻性。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從這個意義上講,進一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融入法治建設,是我國不斷推進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進一步實現善治的必然要求。
法律的力量應當跟隨著公民,就像影子跟隨著身體一樣。這一願景的實現,需要法治順應人們內心的道德律令,尤其是具體的社會治理過程展開后,應該看得見公眾的真關切、時代的真善美。否則,一旦法律制度與世道人心齟齬,一些人們珍視的價值因此受損,法治本身的形象也會大打折扣。比如,如果房產買賣政策寬容甚至變相鼓勵“假離婚”,家庭的誠信、社會的公平就很難立起來﹔如果法律與制度不鼓勵扶老人的善心,友善與和諧就可能跌倒在地。因此,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應深入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法需求,堅持立改廢釋並舉,使法律法規更好地體現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公民的價值准則。
當前,全面依法治國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然而,法律成為公共生活的基本規范,不僅僅是為了建設社會秩序。有人說,“法治”兩個字從偏旁部首看意為“水”治,意味著良法善治的終點是滋養人心,蕩滌人心。寓德於法,可以強化法治本身的正當性,也是一個用法治為社會核心價值一錘定音、使其更具感召力的過程。
日前,民法總則草案再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民法典的編纂也提上日程。民法典的編纂之所以費時日久,是因為它需要扎根於中國的社會土壤,體現中華民族的“精氣神”。有學者說,中國太需要一部崇尚倫理精神的民法典。因為民法往往成為國家文明程度的度量,人們會據此丈量生活的長寬高,民法隻有完整反映這個時代的倫理價值,才能保証社會有序、生活有據。可見,強化公共政策的價值目標,本身就是法治建設的內在要求。追求公共政策與道德建設的良性互動,正是為了讓現代治理的全過程,始終和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理解同頻共振。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治理的兩盞燈。進一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就是要讓法治與德治的光熱,共同照亮國家治理的每個角落,指引全社會更有序地前進。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26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