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潛之
2016年12月23日09:42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近日有消息稱,一名男子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同一小區購買了44套商品房,按照當地補貼政策,共獲得80萬元補貼。消息曝出后,引發輿論關注。當地政府部門調查發現,該男子購買的44套住房系樓盤開發企業採用房屋買賣方式,以房抵工程款,且該購房戶80萬元補貼尚未兌現。
現在看來,“買44套房拿80萬補貼”不過是虛驚一場。但是根據去年出台的《裕安區購房補貼及契稅財政補貼實施方案》,隻要在指定區域內購房,購房備案合同建筑面積在144平方米以下的,購房后一次性全額付款或按揭貸款足額發放后,憑取得的購房發票和契稅繳納憑証,就可以申請購房補貼。文件中並沒有提到套數的限制,也就是說,一個人買44套房拿80萬元補貼,在政策上並無違規之處。
事情曝光后,有關部門解釋稱,當初制定政策時沒考慮太細,沒料到有人會買這麼多房子。但不設限的補貼政策,究竟是“沒想太細”的戰術失誤,還是“用足政策”的戰略考慮,耐人尋味。畢竟,當初在制定這些政策時,最根本的出發點還在於“去庫存”。這一點從文件中提到的政策出發點可見一斑:“為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有關精神,落實‘去庫存’政策,出台相關購房補貼政策。”
近兩年,房地產市場略顯低迷,尤其是三四線城市普遍出現庫存積壓,“去庫存”成為很多地方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重點。各地為了有效去庫存,出台多種政策,其中最有效且最有爭議的當屬直接補貼。類似“河南南陽農民進城購房補貼1萬元”“遼寧大連向高校畢業生發放購房補貼”“四川德陽農村居民購房給予每套5000元補助”等新聞不時見諸報端,成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獨特景觀。一些地方為了做出成效,不惜把政策“用足”,一再提高補貼政策覆蓋范圍。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再看裕安區的“政策漏洞”,答案或許不言自明。裕安區之前出台規定時急於去庫存,沒有想到一個人會買這麼多房子,屬於缺乏前瞻性和可預見性,亡羊補牢,未為遲也。但多地同時忽視這一問題,恐怕就不是“技術失誤”能解釋得了的。究其根本,還在於對房地產市場的理解出現了偏差。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17年中國樓市發展方向,特別強調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給未來中國房地產市場調控指明了方向。
從居住功能的角度來看,“買44套房拿80萬元補貼”顯然於理不通,需要及時打上政策的“補丁”。避免這樣的錯誤,不僅需要打上“套數限制”這個“補丁”,而且還需要有關部門對一系列購房補貼政策做出調整,順應財政資金支出的公共性原則,防止產生人為托市的效應,確保樓市在市場經濟的軌道上穩定前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