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成蔭
2016年12月21日07: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復建贗品文物,不如在原址建個遺址保護紀念碑,昭示后人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20多年前被拆的濟南老火車站,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長久的痛。這個建於100多年前的哥特式老建筑,被譽為“20世紀初世界上優秀的交通建筑,是當時中國可與歐洲著名火車站相媲美的建筑作品”。被拆之后,當地曾有過復建動議。最近,當地媒體就復建展開新一輪調查投票,似乎想彌補當年的遺憾。
當初的粗暴拆除,事后証明是一個無知且短視的重大失誤。想復建出於懷舊也好,出於紀念也罷,這種情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歷史建筑其實不可再生。面臨損毀的建筑,可以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做一定程度的修復,但這和重建一座“贗品”老車站,還是不同性質的事情。
無論從必要性還是可能性來講,被拆除的濟南老火車站,已經不具備復建的條件和基礎。擬建地點並非原址,設計細節和施工詳圖也無從查考,隻能用現代的材料和工藝,即便造出一個與原來一模一樣的建筑,能算得上“原汁原味”嗎?這樣的復建,正像老車站工作人員說的,“拆了真的,建個假的,有什麼意思呢?就是個贗品”。失去文化意義,最多成為擺設,聊以自慰罷了。
這樣一股復建風潮,也是業內專家極力反對的。著名文博專家謝辰生幾年前就批評過這股風氣,也強烈反對復建濟南老火車站:“《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不可移動文物已經全部毀壞的,應當實施遺址保護,不得在原址重建,原則上是這樣。我並不提倡重建,因為它不光是一個形式,使用原來的工藝、結構、材料,那才叫真正的復建。現在連阿房宮都要重建了,既不符合法律的原則,也不符合文物保護的原則,簡直是胡鬧。重建之風是時候應該剎一剎了。”
對歷史文物本身的保護,固然重要,但更不可或缺的,是對先人曾經走過的那段歷史心存敬畏。不關注歷史文物背后的文化血脈,強拆和重建,其實都是展現當代人文化強權的一種方式。從技術上講,將來隻要留有圖紙,也許什麼樣的建筑都可以復建,但它身上承載的歷史和文化卻難以重現。文化傳承和歷史積澱有它自己的足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倘若以為靠一筆巨資投入和一堆建筑材料,就能連通歷史、追續文脈,文物恐怕將淪為現代人的玩物。倘如此,即便圓明園、阿房宮重新矗立在那裡,還是它自己嗎?還能有當年的氣度嗎?
保護文物,背后是敬畏歷史,不可因為技術進步而盲目自大,而要遵循文化建設的內在邏輯。關於復建濟南老火車站的討論,反對與同意的比例到底是多少,並沒有多少意義。就讓市民的投票參與,成為一次普及歷史文化、增強保護意識的過程吧。要建,不如在原址建個遺址保護紀念碑,昭示后人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21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