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林峰
2016年12月19日09:59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好人讓人銘記,英雄讓人敬仰。
“活著不爭利,死后不佔地。”近段時間,時代先鋒、湖北省政協原主席沈因洛的先進事跡引發人們熱議。他是領導干部的榜樣,是離退休干部的楷模,是一座精神的豐碑。
沈因洛最可敬的,就是規矩面前一寸不讓,從來沒有通融二字。視為掌上明珠的外孫女,一次都沒用過他的公車﹔武鋼有大量招工提干機會,他作為公司領導,夫人女兒從未得到過任何照顧。面對組織的安排,他從沒有“不服從”,調令一來馬上就走﹔面對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他奉行“三子觀”,一生不幫秘書謀位子,不給司機留面子,不為家人開口子﹔面對利益誘惑,他清廉如水,不為所動。在他身上,遵規守矩不是負擔、不是約束,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行為准則。
在共產黨員的人生字典裡,面對紀律、規矩、制度,都不應該有通融二字。紀律規矩是底線,不通融就不會突破。一名黨員干部,一旦有了通融的思想、通融的行為,底線就很難守住,這樣那樣的跑風漏氣、脫軌越界、脫綱離譜就會發生,乃至由違紀到違法,滑向貪腐的深淵。現實生活中,一些黨員干部紀律失守、規矩失效、道德失范,很多都是因為心中有了通融二字。
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都有這樣那樣的權力,這種權力是為公的,而不是為私的﹔是受紀律規矩約束的,而不是受人情關系牽制的。一些人打著人情的幌子,還有一些人打著利益的招牌,謀求“通融通融”。這時候,考驗的正是黨員干部的規矩意識、紀律意識,檢驗的正是人民公仆的公平公正、黨性官德。如果抵擋不住通融,開了口子,公權就成了私利的工具,權力就成了“自由落體”。隻有堅決做到不通融,才能做到公權為公、公款為公,不失黨員本色、公仆角色、廉潔底色。
通融二字,很多時候總戴著溫情的面紗,如果規矩意識不強,不把紀律挺在前面,很容易遭到“圍獵”,釀成“溫水煮青蛙”式的悲劇。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分析了一些貪官墮落的原因,講到了一個“設防與撤防論”。事實上,很多黨員干部與商人的交往一般都是設防的,但往往經不住通融,最終在他人的“圍獵”面前繳了械,以致完全撤了防。相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及很多老黨員、老干部之所以一輩子能保持廉潔操守,就是因為他們的人生從不撤防,始終把紀律規矩作為警戒線、高壓線,從來沒有通融二字。
豐碑無語,燈塔有光。廣大黨員干部自覺向沈因洛學習,原則面前無彈性,規矩面前無通融,便一定能做到忠誠干淨擔當,無愧於合格黨員標准,無愧於人民公仆稱號。(桑林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